分享

反思30年来我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

 赵东华 2016-02-28
2015年07月08日 15:36 来源:原载《社会科学报》2008年8月7 作者:江怡

  西方哲学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被中国化的过程

  必须指出,这种思想平台的建立并不仅来自中国哲学家,而是中西哲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哲学界就开始注意与国外哲学界的广泛交流,并逐步建立了与国际哲学团体的学术联系。从1980年起,国内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开始向国外派送访问学者,他们与西方哲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国外各大学哲学系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关系。1983年,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并于会后正式加入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联合会成员。90年代之后,中西哲学交流更为频繁,中国哲学家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哲学会议,越来越多的著名西方哲学家纷纷来华访问,还有不少海外留学生学成归国。这些都更加清楚地表明,中西哲学正处于一个共同的时代,中西哲学家们的思想互动彰显了这种共时性特征。

  中西哲学的这种共时性特征还表现在,西方哲学在中国已经不单是一种外来的哲学,而是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谈到当代中国哲学,我们自然会提到所谓的“中”、“西”、“马”的三足鼎立。这里的“西”自然是指西方哲学。虽然这里谈到的“西方哲学”是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其中包含着中国哲学家与西方哲学家对话和交流的丰富成果。从空间上说,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就是说,一方面,既有中国哲学家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并与西方哲学家展开富有成果的对话,另一方面,也有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家提出问题的关注,以及中西哲学家们对某些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的讨论。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哲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其实也是西方哲学被中国化的过程。近年来,在我们反思西方哲学百年东渐的历史时,曾有学者提出我国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问题。表面上看,这些“错位”都表现出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特有理解,但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正是反映了西方哲学在中国被接受的现状,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中国化过程。讨论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并不在意是否存在“错位”问题,而是关心西方哲学在多大程度上被中国哲学所接受,或者说,中国哲学是以何种方式接受了西方哲学。我认为,西方哲学是在进入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中,才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的“他者”。而正是这样的“他者”才使得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自我存在的意识。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成为西方哲学融入中国哲学的重要标志。

分享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696 64.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查看全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