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学者呼吁抵制“伪科学”

 赵东华 2016-02-28
 11月18日,世界科学研究新闻资讯网报道,科学家需要学会鉴别“科学与伪科学”。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少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也可能卷入“伪科学”行列。一些“不严肃的”科研成果可能会通过智库或媒体等平台发布,引发严重后果。

  科学家也可能做“伪证”

  人们通常认为,“伪科学”是冒牌科学家或其他行骗者的行为。然而,一些科学家也有可能受利益驱使发布“伪科学”,比如最早将儿童疫苗和孤独症扯上关系的英国肠胃病学家安德鲁·韦克菲尔德。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曾在1998年2月于《柳叶刀》发文称,小孩在接受麻疹、风疹和腮腺炎“麻风腮三联疫苗”后,会出现孤独症。韦克菲尔德认为,儿童不应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而应接种一系列单一疫苗,否则会影响小孩大脑发育,并由此引发孤独症。这篇论文在学界激起轩然大波,催生了一场公共健康安全大恐慌,许多父母因此拒绝或者推迟孩子接种疫苗的时间,结果此后一段时间内,英国儿童罹患如上三种疾病的比例显著上升。

  韦克菲尔德的论文遭到了质疑,英国威尔特卫生局官员发现,其部分研究对象来自一个孤独症团体,患者监护人的描述可能带有某种偏见或预设,研究可靠性也因此降低。后来,媒体调查发现,这项研究存在很大漏洞:科学家本人与研究有利益冲突,该研究的部分经费来自一名律师,而该律师正是患病儿童父母起诉疫苗制造商的代理人;韦克菲尔德本人拥有一项麻疹疫苗专利,如将联合免疫改为分别接种,他有望从中获利。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迈克尔·布朗认为,科学家制造“伪科学”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受个人信仰、研究数据的限制,受自身逻辑能力和科研素养训练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少数科学家是因为骄傲,总希望自己提出的假设都是正确的”。

  “伪科学”随意“验证假设”

  布朗说,“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构想(规划)世界时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构想并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其中的关键词之一是“验证假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假设”有可能是错误的。

  “伪科学”在“验证假设”这一环节是失败的。人们会有意无意地选择一些已知数据和分析,来得出他们“期待中的结论”。不幸的是,目前高校在“验证假设”教育方面有所缺失,许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可能被动使用一些“人尽皆知但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些结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