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学期,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教材本有的口语交际训练外,我还另外增加一训练口语能力的形式——每个星期每个同学讲一个故事,内容与长短均不限定,只要学生感兴趣就行。经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学生们说话的水平提高了,胆量也变大了。
就在上个星期五,我们班的张超同学一上来就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天上课,一教师向学生提问,突然发现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跟着大家一起举起了左手。然而当他要这个孩子站起来回答时,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下课后他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孩子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的。”孩子的回答使这位教师陷入深深的歉疚;于是老师与这位学生悄悄地“约定”,今后老师提问时,你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
此后,每当看到这个学生举起左手时,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题;他举右手时,就不让他站起来回答。一段时间后,这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位教师把这个方法也告诉班里其他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会时,请举右手吧。”结果,这些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除了要让学生讲故事外,我还会让学生们在讲完故事后谈谈自己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明白的道理;以此考察一下学生对自己所讲故事理解的程度。
接下里,这位张超同学稍微矜持了一下就开始讲他从中明白的道理了,只见他红着脸说:“我从这个故事明白的道理是:所有的老师,都应当要像我们的语文老师——吴老师一样,上课时始终面带笑容、和蔼可亲。”
张超同学一说完,我们班的同学们立马就哄堂大笑起来。同学们并不是笑他的话有什么不妥,而是被他的大胆行为逗笑了——竟然敢挑逗老师!当然,我也笑了,只不过笑得有些汗颜。我也立马就意识到,张超同学是借这个故事有意的拍我的马屁。可是我并没有顺水推舟——默认了。而是微笑着指出其所述道理的不妥当,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这个故事是在赞扬那位老师善于鼓励学生,维护学生们的自尊,所有的老师都要向那位老师一样积极主动地维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鼓励,促进学生的成长。”
而张超同学呢,也早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等到我讲完道理上正课的时候他才开始抬起头来。
呵呵,不知道这件事当时留给了他怎样的心理感受,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挫败感。不过,他若是真的懂人心的话,他的心里是不会产生出任何挫败感的。因为,他确实又再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地印象,而且我的心里还是蛮高兴的,毕竟受到了自己学生的夸赞。
他称赞我所取得的效果,在星期五的晚上带给我的心理感受更加的明显。当时,我在改我们班的语文测试卷,改到张超同学的作文时,我的内心立刻就纠结了起来。30分的作文题,我第一印象下来一下子就扣了他9分,但我突然发现是他的试卷,见他白天这么夸我,觉得孩子很可爱,就又想给他两分,只扣他7分。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扣了9分。没办法,若果不这样做,对其他同学很不公平。
至此,我突然又想起了一个关于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齬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呵呵,马屁与高帽,用得得当,谁人不喜欢。但是学们小小年纪就深谙此道,精于运用此道,我们到底是该像上文中的老师一样愤怒的批评,还是默认,还是继之以鼓励呢?
著名特级教师也于永正也肯定过高帽的好处,他说他为他的每一堂课都准备了100顶高帽子,但那事成人对于小孩,其用意在于鼓励;而学生对于老师,特别是小学生对于老师,拍马屁的动机就值得广大教师深思了。
是教给学生一耿直,还是教给学生一权变,在当今社会确实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何况学生们还那么小。
我个人的一些见闻与感受,在此就不想多说,欢迎各位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