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写作艺术之——张弛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辩证写作艺术之——

               张驰法

 

张驰中的“张”,当绷紧、张目、紧张讲,“弛”作松懈、放开、平缓解。张驰,就是月绷紧又有放开,有紧张又有平缓的意思。一张一弛,是一紧一松,有张有弛,张驰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节奏。张弛的这种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根琴弦,一张一弛,引起震动,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一个人有张有弛,在紧张局势工作劳动一段时间后,松驰一下,休息休息,才能继续有效地工作劳动。琴弦如果一直绷的很紧而不放松,就不会发出声音,人如果把一味紧张地工作劳动,没有松驰和休息,谁也受不了。故《礼记·杂记》云:“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后汉书》也说:“道无常稽,与时张弛”。

张与弛既是一种自然常态,也是一种客观规律。作为反映客观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不能不反映这一规律。在文章或文学作品中,张与弛表现为情节发展的高潮与低潮、紧张与舒缓、急促与从容、冲突与缓解的对立统一。这时的“张”,是指用快速流动的笔法记述紧张激烈的情节、场面,掀起情节的高潮;“弛”,是指用缓慢流动的笔法叙述轻松平缓的内容,显的从容不迫。这样,有张有弛,张弛交错穿插,就可使文章或作品有起有伏、错综变化,不仅可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真实、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生活,从各个方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以及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有紧有松、节奏分明的刻划与剖析,而且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使作品适应读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习惯。这样,不至于被除数一直处于平缓无波的事件或没有变化的人物弄的兴趣低落,无精打采,看不下去,从而达到调节读者情绪,吸引、感染、征服读者的目的。

可见,文章或作品中的张弛,不仅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需要,而且是创作艺术作品的需要。文章或文学作品,最忌平平淡淡,无波无折。姚雪垠在《<李自成>创作余墨》中说:“平庸、单调,一览无余,一竿子插到底,这是长篇小说的大忌”。茅盾在谈到《李自成》第二卷时说:“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鸣弦,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拽多姿。”这一段评说,就小说的张弛变化作了精确的概括。

张弛法在实际运用中的特征是有张有弛,张弛有机结合。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大致有四种,即:张弛交替,张张弛弛,以张衬弛,以弛衬张。

张弛交替,是张中有弛,弛中有张,张弛穿插。如《李自成》中一段情节。商洛大战后,李自成元气大伤,找张献忠会合,共图大业。张献忠却趁机谋算李自成,设下“打凤捞龙”之计,在兴归山摆下了“鸿门宴”,情节顿呈紧张,令人心惊。李自成的手下王吉元在张献忠军营听到风声,惊慌之中混过盘查,飞马报信,使紧张局势的气氛得到一点松驰,认为李自成必可得到解决信息,加以防患应变,这是由张入弛。但是,突然间,作者陡起险笔,写王吉元邂逅张献忠的巡骑,情节又由平缓急转而为急促,一方赶马狂奔,一方纵辔死追。但没有多久,王吉元就陷入了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绝境。至此,张的令人心急,为王吉元担忧,为李自成担忧。这就是张中有弛,弛中有张的张弛交替。

张张弛弛,有一张再张,张与张相连,一弛再弛,弛与弛相接。如《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中,关羽护着甘糜二位嫂夫人的车仗一路行来,步步危机、关关杀伐,虽过一关张中有弛,但并未真的平缓下来,紧接着又使情节紧张起来,一张接一张,让人心惊胆跳,不知吉凶。而第三十七回中刘备三顾草庐的情节却是一弛又一弛、几乎令人泄气。这其中虽也有张,但情节主调是弛、是缓,作者写来从容不迫。

以张衬弛,是以紧张激烈的情节,衬托弛缓平静的情节,以突出弛的效果。如《三国演义》的赤壁大战中,在刀枪林立、战斗一触即发之际,曹操却赏月饮酒,赋诗抒怀。是以平缓舒展的笔墨来渲染宁静的气氛,使人暂时放开心中忧急,但却在这宁静平和的气氛之外,隐藏着令人窒息的紧张的、惊心动魄的情节。如《李自成》中,当王吉元报讯身陷绝境时,作者却转笔写了李自成率领手下走在赴会途中的愉快情景,使人眼目一变,人们虽在替李自成的命运担忧而紧张,但他却和亲信们游兴大发地沿途览胜。这是弛,它使人们不得不暂时放开王吉元,把紧张的心情弛缓下来。但这种弛缓并不是真的弛缓,它只是为张作衬,使张张的更大更紧,更加慑人魂魄,紧紧抓住读者,令人欲罢不能。

在有的长篇艺术作品中,张弛法的几种形式同时运用在一段情节中。如《三国演义》刘备东吴招亲一节,从周瑜定计、吕范为媒开始,到刘备携妻逃到江上遇见孔明援救为止,其中不止有张弛交替、张张弛弛,以张衬弛,也有以弛衬张,忽而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忽而风起云散、阳光普照,忽而剑拔弩张、杀气冲天,忽而言谈融融、洞房花烛,忽而危在眉睫、落荒而逃,追兵一逼再逼,忽而化险为夷、一脱再脱,竭尽张弛变化之能事,形成紧罗密鼓和丝竹相应的两种节奏、两种气氛的互相交织、相互衬托,加强了情节的曲折感和玄妙感,格外扣人心弦。

运用张弛法,必须受生活规律和辩证统一规律的制约。要将作品的实际内容融入到现实的可能的对立统一规律之中。在矛盾冲突急剧紧迫的作品中,要注意在张的同时,一方面以免一紧到底,显不出波澜曲折、引起读者疲劳、厌烦,另一方面可以用“弛”来衬“张”,通过张和弛的情节反差来突出“张”。在情节发展舒缓、平静的作品中,不可一泻到底,要注意用‘张“予以穿插、调节,以免通篇松弛,平扳沉闷,让读者昏昏欲睡。但用以衬张的”弛“,不能是随随便便、不相干的闲笔,而应是密切围绕主题和人物的情节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或者是前一“张”的余波,或者是后“张”的准备、伏线。用以衬弛的“张”,不能是没有意义的故弄玄虚,而应是前一“弛”的必然结果或后一个“弛”的必要铺垫。总之,它们都不能游离于情节整体之外,否则会使作品流于松散、杂芜,或不合情理。张弛交替中的张与弛更应是一个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张与弛绝不能互不相干,各行其是。

因此,在具体的运用中,要充分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性,审时度势,量情度理,当张则张,当弛则弛。不可不顾情节需要为张弛而张弛。《文心雕龙》主张:“酌奇而不失真”。故张弛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张弛法》在某种场合使用,和《快慢法》基本相同,但是“张”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快”,快是指快速流动的情节、场景、语言、思绪等,“张”有时还有“张扬”、“张本”、“紧气”、“紧逼”的作用;“弛”与“慢”亦然。若要具体区分,可参看《快慢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