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 顺逆法,顾名思义,可有两种解释:一是顺势法和逆势法的合称;一是顺势逆之,即用逆反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描写、叙述或议论,就象是数学题解中的反证法,正理反求,逆算检验。这种方法是根据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主题的需要,有时顺水行舟,有时逆流而上,有时又将顺势与逆势交错安排,巧妙穿插,起伏变化,从而使文章形成摇曳多姿,峰回路转的特色。 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矛盾的。顺与逆就是一种事物发展的矛盾表现形式。要在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先了解顺与逆的区别和关系。众所周知,顺水行舟,虽轻快平稳,却难以领略搏击风浪的乐趣;逆水操舟,尽管历尽艰难险阻,却能从努力奋进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并表现出舵手的顽强毅志和高超技艺。同理,写文章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作,而且要善于逆势而作,特别是要在顺势之中表现出逆势来,做到顺逆交错,跌宕曲直。由此可知,顺逆法实际上是一种使文章生出波澜的手法。我国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就是说文章要讲究顺逆和曲直,要有波澜。对此,古代学者名流曾留下不少精辟论述,现转录几句供读者阅赏: 金·元好问主张:“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文字最忌排行,贵在错综其势,散能合之,合能散之……顺能逆之,逆能顺之”。清·刘大魁《论文偶记》:“文贵参差。天生之物,无一不偶,而无一齐者。故虽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清·包世臣《文谱·艺舟双揖》:“文势之振,在于用逆,文气之厚,在于用顺。顺逆之于文,如阴阳之于五行,奇正之于攻守也。” 由上述可见,古人对文章的结构和笔势的要求是错综其势,反对平铺直叙,即所谓的“文贵曲则斡旋”。顺逆法就是一种错综其势的手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交潜,形成错综。一般地说,顺势就是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反其道而行之,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发展演变,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许多反复、曲折、起伏。这反映到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直推进,一泻而下的。 比如写“乘车”,乘车出发是顺势,阻碍乘车的因素是逆势。如果人来到车站等车,上车就走,一切顺利,就是写顺势。没有逆势,文章不仅没了波澜而且也就没有多少可写和写它的必要了。如果人到了车站,却因为没有车,使人大失所望,就形成逆势;正失望时车来了,乘车似乎有了希望,这又是写顺势,但当车停下时,却发现不是自己要乘的那一路车,这不免又令人失望;这是写第二个逆势。正当人焦急时,又来了一趟车,而且正好是自己要乘的那一路。这下看来可乘上了,这又是写顺,势在必行,但因乘车人多,挤不上去,结果还得等下一趟。这又是写逆势…… 如此这般几经曲折、顺逆变化,就把人的心情写活了,也揭示了现实的矛盾。写作中根据文章内空和主题的需要,该顺则顺,能逆则逆,有顺有逆,就可收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作用。但是,顺势和逆势的出现,要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无病呻吟,违背事理逻辑和客观规律,故意求顺逆随便搞曲折,无风起波浪,编造荒诞不经,离奇古怪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请看示例—— 鲁迅《祝福》就是用顺逆法来结构的。《祝福》主要写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情节十分曲折。她年轻守寡,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是写逆境。活计虽然累,但她很“满足”,是写顺境。然而不久,婆家又强制把她嫁到山里,是再写逆境。她再婚后,生活慢慢好起来,生了个男孩儿,她也胖了;又写的是顺境。可好景不长,她的第二个丈夫不幸病故,儿子也被狼吃了,房产也被抢去了,是又一次逆境。她走投无路,只好二次到鲁家做工,属再一次写顺境。但是这个顺境却不同于前次,顺里包含着逆。她虽然拼命干活,生活食宿解决了,但精神上得不到安慰,鲁四老爷不在信任她了……。在作品里,祥林嫂的遭遇就是这样顺顺、逆逆,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随着她的遭遇为她的命运担忧,最终看着她被黑暗的社会逼上绝路,引起人们对旧社会的痛恨。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氏,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故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包世臣在《文谱·艺舟双揖》中曾就此文作评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本言当制民产,先言取民有制,又先言民之陷罪由于无恒心,而无恒心本于无恒产,并先言惟士之恒心不系于恒产,则逆之逆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孟子》这篇文章的文字即是前反后正,先逆后顺。运用顺逆法将恒心和恒产两者加以对照、交错、相互映衬,不仅把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明白、深刻,而且又见文势之厚,令人信以为然。这是顺逆法在论说文中的使用。 美国一家杂志曾以三千美元的悬奖,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故事,许多人涌跃应征,绞尽脑汁构思,结果是下面这个《猎狮》的故事中了头彩: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弟,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个故事之所以中了头彩,是其构思奇巧,引人入胜,很好地运用了顺逆法。在短短的一百多字中构成了三个曲折:巴布和妻弟去打猎,写顺势,但不幸身亡,写逆势,是意外——第一个折;伊莉薇娜要求把巴布尸体运回,又写顺势,合情理,却得到一个“狮尸”,又写逆势,也意外——是第二个曲折;伊莉薇娜再去电索要夫尸,写顺势,也合情理;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写逆势,虽意外,还合情理——这是第三个,也是更大的一个曲折。作者就是这样,依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把顺势与逆势错落相间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了一波三折,高湖迭起,妙趣横生的效果,读来令人叹绝! 李白《今日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首诗中,作者也用了顺逆法。前二句是顺势写,说明顺流而下,舟行轻快,气势急促;但在往下,作者却用了逆笔来写,以“两岸猿声”把人们的思想和视线引到了周围的风光景物上来,这就是逆,逆的有味,出人意外却在情理之中,令人遐想。第四句又写顺:“轻舟已过”,结合上了前两句的气势,使全诗形成一个浑然整体。这样写来,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毛病,而且开拓了意境,增添了画感,增强了节奏美,难怪会成为千古句篇。 对此,殴阳修曾说过:“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撙节,使简重严正,时或放肆以自舒,勿为一体,则尽善矣。” 运用顺逆法,就是要在顺境中写逆势,在逆境中写顺势,时急时缓,时逆时顺,起伏多变,顺逆交错,互衬互托,才能构成文势的曲折、起伏、变化,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多姿多彩,又引人入胜,令人惊奇,符合辩证统一艺术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