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鹩歌 2016-02-28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本文由《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祝智庭、孙妍妍

摘要

随着无线网络、便携终端在教育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无缝学习”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从视频微课、翻转课堂到MOOC(大众公播课,国内简称“慕课”),都在强化无缝学习的发展趋向,使其成为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本文在考察无缝学习发展起源的基础上,提炼出无缝学习的三维特征,无缝学习系统的构成要素,最后分析了实施无缝学习带来的新挑战。

一、无缝学习之探源

(一)时代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涵、过程和产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课堂。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例如移动学习、慕课、社交网络学习等,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协作学习等。这些新兴科技、学习方式及教育理念给教师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带来很大挑战。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是新机遇还是负担?在使用科技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科技不应当是核心(Chan et al.,2006),无论科技如何变化,教育的核心都是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个重要问题。无缝学习(Seamless learning)的概念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概念溯源

库(Kuh,1996)最先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无缝学习环境的概念。然而,库没有提到科技元素,认为无缝学习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2006年我国台湾学者陈德怀教授(Chan et al.,2006)首次在移动学习基础上提出无缝学习的概念和框架,并呼吁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多位学者指出,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学生的校外生活(Dede,2005;Oblinger,2003;Roschelle&Pea,2002)。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在校外使用具有便携性、连通性、个性化的移动设备,他们也会要求在课堂上使用它们吗?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能够结合起来吗?(Chan et al.,2006)

无缝学习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陈教授认为,无缝学习意味着学生在有求知欲时,能够随时在不同情境下学习,且在移动设备的辅助下,快速且容易地在不同学习情境(Various learning scenarios)间切换(Chan et al.,2006)。这些情境包括个人学习、小组学习、社区学习等,还可能包含老师、家长、图书馆人员、专业人士或其他辅助团体的介入;这些学习情境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远程;地点包括教室、校园、家、工作场所、动物园、公园、户外等。无缝学习环境是指一对一科技(one-to-one technology)支持下多种不同学习情境的集合(Chan et al.,2006)。一对一是指每位学生至少用一台或以上的设备进行学习。

(三)理论基础

陈教授提出的一对一科技辅助下的无缝学习概念,是以交际学习(soci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和知识构筑(knowledge building)为理论基础的。交际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在社交环境下(social context)发生的认知过程(Bandura,1963)。移动技术的连通性创造了线上的社交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更灵活的时间和地点更好地交流,从而促进学习。与此同时,情境性是无缝学习的重要元素,这与情境学习的基本元素相符。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单纯是抽象知识的传递,而是共同建构知识的交际过程;这一过程中建构的知识,往往与具体的环境和情境相结合(Lave&Wenger,1991)。知识构筑理论强调学习的延伸,即通过合作实现对理念(ideas)的创造、改良和推进(Scardamalia,2002;Scardamalia&Bereiter,2003)。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的贡献者。学习者身处由互联网组成和连接的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个人都是知识的构筑者(Chan et al.,2006)。

二、无缝学习之维度

在2012年第七届IEEE国际会议上,陈德怀教授提出了无缝学习的十个特性: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个人学习和社会学习的融合、跨越时间、跨越空间、泛在的学习资源、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运用多种设备、多种学习任务之间的无缝转换、知识综合以及多种教学法和学习活动的融合(Wong&Looi,2012)。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归纳和综合,尝试从时间、空间和方式三个维度解读无缝学习的特性(见表一)。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一)时间维度

1.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融合

在科技融入教学之前,课堂和课外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时间段。学生课内听讲,课外完成作业,是学校的常规安排。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对课堂和课外概念的理解已经有所转变。移动技术、电子书包等工具的应用,使师生及同学间在课外也能互动和合作。多媒体技术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在课外进行知识的讲授。

因此,在无缝学习环境中,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之间无明显界限,实现了融合。例如,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外用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把课堂时间用于合作研究课题或讨论(Tucker,2012)。这种教学方式把原本应在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移到了课外,从而使教师能利用课堂时间开展练习、小组合作等本应在课外完成的活动。学生也能在课外灵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学习。

2.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的结合

在传统课堂中,无论是师生间还是同学间的交流都是面对面、即时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2.0的发展,线上非即时交流已成常态。博客、微博、网上论坛等技术允许人们上传资料到线上空间,进行非即时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的变革,对学校教学方式有很大影响。

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的结合是无缝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老师可以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以便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进度;其次,学生的交流时间和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这种灵活的交流方式可以用来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满足教学需求。例如,在传统教学中,外语教学中的同伴互评(peer review)往往只能利用课堂时间,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外语教师开始采用Web2.0科技环境支持非即时的同伴互评。博客、维基网站、论坛等都曾被研究者用于外语写作中的同伴互评(Dippold,2009;Mak&Coniam,2008)。在同伴互评中,学生可以把写作练习上传到网上,并在网上与同伴交流。和传统方法相比,Web2.0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简易的资料交换空间。同时,在非即时的同伴互评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回应,且能够自主灵活地掌控时间完成测评。

(二)空间维度

1.跨越空间的学习

在科技融入教学以前,人们默认学习是在固定的时间(上学)和地点(学校)进行的。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学习时间和地点的概念发生了转变(Looi et al,2010)。学习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校园。

首先,移动设备的普及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连接网络。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教学资源和练习上传到网络空间,这使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网络在各种场所接触学习资料。而非即时交流工具的普及,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外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在无缝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再受地点的限制,变成一种“随地”的行为。

其次,无缝学习环境消除了距离的限制,使人们能够进行远程交流,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资源和方式。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寻求线上专家和网络社区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组织教学。例如,在语言教学中,一些研究者组织身处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者配对,通过线上聊天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和母语者练习目标语言(Liang,2010;Sotillo,2005)。这是传统课堂做不到的。

2.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真实世界的虚拟化,二是虚拟世界的真实化。

真实世界的虚拟化体现在科技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真实世界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谷歌地球成功地虚拟了地球环境,用户可以通过谷歌地球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地貌和3D建筑,甚至包括外太空的银河系。全球最大的虚拟在线游戏社区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不但虚拟了真实世界的场景,还允许用户创造虚拟身份并在游戏中进行交际。目前,第二人生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俄亥俄大学等许多大学的虚拟课堂。通过对真实校园的高度模拟,第二人生为这些大学建立了逼真的虚拟校园。

虚拟世界的真实化体现在将真实世界的元素融入到虚拟世界。在第二人生的虚拟校园中,教师可以在其中开课、组织活动甚至举行考试,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参加课堂活动。虽然一切都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但学生的身份是真实的,课堂是真实的,成绩也是真实的。

在无缝学习中,这种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是一种常态。学生既可以通过真实世界的虚拟化突破空间的限制,扩大接触知识的范围,又可以通过虚拟世界的真实化保持学习的针对性。

(三)方式维度

1.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无缝学习环境突破了时空限制,这种转变也影响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定。相对于系统性强、遵循课程大纲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具有非系统性、时间和方式灵活、开放性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特性(Damnik et al.,2013;Eraut,1998;Marsick,&Watkins,2001)。传统观点认为,正式学习一般和学校相联,非正式学习则具有时间灵活的特点,学习时间往往由学习者自主决定。

在无缝学习环境中,正式学习不再限定于学校,并融合了非正式学习开放性强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性。例如,许多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教学围绕一个长时间持续的项目展开,学生组成团队,协作完成任务(Donnelly&Fitzmaurice,2005)。与非正式学习相似,项目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项目的完成并非限制在学校,学生也可在课外通过网络交流,并寻求线上专家的帮助。

科技发展使校外的非正式学习也逐渐和正式学习融合在一起。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发展和普及,使非正式学习者有了进行正式学习的渠道。通过慕课平台,学习者不需去学校,就可学习学校的课程。慕课虽然具有教学大纲,包含许多正式学习的特性,但它允许学习者自我掌控进度,灵活利用时间,这也是非正式学习的特点。

2.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结合

无缝学习环境对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提供了两个便利条件:一是学习资源的泛在性,二是强大的连通性。首先,学习资源有多种形式。在学习资料方面,学生既可以使用传统的纸质书,也可以使用电子书、多媒体资料、网络资料等。在知识来源方面,与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来源不同,无缝教育环境提供多种知识来源,如线上专家、网络搜索、同伴测评等。学生既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获取知识,也有机会在协作学习中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

其次,无缝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和学生间的连通性。相对于传统教育单一的面对面交流,科技使师生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

在两个便利条件的支持下,无缝学习为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提供了环境。例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和传播正是通过网络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泛在性,将教师对课程的讲授以多媒体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传播给学习者。师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完全依靠科技支持下的连通。

除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样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利用无缝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活动。例如,台湾学生利用移动工具进行成语学习。学生被要求在课外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相关照片并用所学成语造句,然后将拍摄的照片和造的句子一起上传到专门的维基网站上(Wong et al.,2010)。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种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将成语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的泛在性,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将生活场景转换成学习资料。同时,通过网络的连通性,学生在上传自己作品的同时,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学到成语新的用法,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

学习资源的泛在性和环境的连通性使教师能够在无缝学习环境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结合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

三、无缝学习系统要素

从宏观上说,无缝学习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技术环境、教师和学生(表二)。技术环境为无缝学习提供科技支持,教师是无缝学习的设计者和助学者,学生是无缝学习的主体。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一)技术环境

在无缝学习系统中,技术环境主要提供技术支持。要实现无缝学习环境的建设,技术环境通常有以下特点:开放性、综合性、适应性。首先,支持无缝学习的硬件环境往往不断变化,有开放性的特点。无缝学习的概念是在移动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无缝学习环境的硬件环境建设并非局限于移动技术。新兴的物联网技术、电子书包课堂等,都能为无缝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无缝学习使用的科技没有限定范围,开放性是其基本原则。其次,综合性是无缝学习中科技运用的另一特点。无缝学习环境的建设往往需要多种科技的综合。大到校园网的建设,小到电子课本的编排,都需要相互结合,为学习者创造综合性的学习环境。另外,适应性强是无缝学习环境中科技运用的又一特点。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学习的中心都是学生。在建设无缝学习环境时,对科技的评估是基于教学需求和学生的使用体验。好的技术应能适应教学需求,同时也适应学生的应用需求。

(二)教师

在无缝学习环境中,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和助学者。作为设计者,教师承担着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选择任务。教师在无缝教学环境中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法和多种教学活动的融合。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科、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虽然无缝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对教学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从课堂的中心变成了助学者。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不同,无缝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性。在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支撑的无缝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权威变成学习协助者(Hartnell-Young,2006)。另外,作为助学者,教师还肩负帮助学生解决使用科技时遇到的技术困难的责任。

(三)学生

学生是无缝学习环境的主体,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学生需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运用科技的能力。无缝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要求。作为自主学习者,学生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具有扩展学习范围的能力(Gibbons,2003)。同时,由于无缝学习环境中科技的介入,学生还应掌握使用科技的能力。

四、无缝学习之优势和挑战

(一)无缝学习之优势

与传统学习相比,无缝学习有以下优势。首先,无缝学习优化了学习资源。学生能接触到比传统学习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知识来源。网络资料、线上专家、同伴协作等都可以在无缝学习环境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其次,无缝学习推进了个性化教育,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自由掌握学习进度。第三,无缝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无缝学习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在课外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掌控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这也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无缝学习之挑战

无缝学习也对技术环境、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挑战。对于技术环境来说,挑战主要集中在搭建学习平台、后期技术支持和技术的持续更新上。搭建学习平台,不但需要技术知识,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平台搭建好之后,也并非一劳永逸,只有提供后期的技术支持,才能应对师生可能面临的技术困难。同时,学习网络的更新也是持续性的。无缝学习技术环境的开放性要求学习网络随时融入新兴技术。

对教师来说,挑战主要集中在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适应新的角色和技术培训上。在科技的支持下,新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如协作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新方法和新概念融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另外,在无缝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权威变成了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应该如何适应角色的转变,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三,无缝学习中科技的应用,对教师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挑战。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成为教师在无缝学习环境中进行教学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来说,如何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如何使用科技是两大挑战。在无缝学习环境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掌控自己的学习。然而,传统课堂和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自我监督和控制学习进度,从而成为合格的自主学习者,是无缝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挑战。此外,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科技的应用。这也是学生开展无缝学习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发展成为无缝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