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志愿者当好“特殊观众”

 聂耳小书屋 2016-02-29

 

致敬志愿者

使志愿者当好“特殊观众”

——记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协会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9日 04版)

 

     青铜器艺术展讲解员陈慧娴,玉器艺术展讲解员刘健,古代钱币展讲解员庞礡、宋正言……记者登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轻松地查询到了2月28日有志愿者参与讲解的展览场次。据悉,为使参观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及展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将与专职讲解员一起,在开放日为参观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截至目前,协会已有148名志愿者注册在列。

 

  2002年3月,国家博物馆通过公共媒体在北京地区公开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教育服务,然而,却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工作人员抱怨志愿者业务水平提高慢,工作时间弹性大,布置的工作不能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志愿者也在抱怨,志愿服务本来就是义务的,很多志愿者还有本职工作要做,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严重的志愿者流失现象。“往往是参加培训时来的人多,为观众服务时来的人少。”一位工作人员说。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协会成立。为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协会首先把志愿者定位为一群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关注,乐于并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的“特殊观众”。

 

  为适应志愿者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也为将讲解服务时间公示给观众,协会创新推出了承诺制上岗服务。一位志愿者说:“我们在这里工作,挂着国家博物馆给我们的工作证,一言一行就代表着国家博物馆的形象。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专职讲解员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要馆里的工资。”

 

  近年来,协会依托国家博物馆良好的资源平台,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岗前培训、展览培训、讲座培训等方式,志愿者们开阔了视野。同时,协会先后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博物馆参观学习和交流考察,让志愿者享受更多博物馆的资源,全方位学习提高。

 

  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000余人参与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提供讲解、导览、咨询等志愿服务时间1.5万小时,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1万小时。(本报记者 任 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