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专题讨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绿树红花570 2016-02-29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


(一)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可直接导致细胞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增殖,感染的病毒量愈大,在心肌细胞内增殖得愈快、滴度愈高,心肌的坏死程度就愈严重。原位杂交显示病毒核酸大量的集中于心肌坏死区。在病毒感染急性感染期,许多病原体在心肌中滴度很高,病毒扩散可以引起病毒血症,组织病理学诊断发现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呈散在的分布。病毒的持续感染也能导致心肌炎的慢性过程,实验性研究显示,病毒核酸在病毒感染小鼠后90天以上仍可被检测到,而病毒的持续感染往往与扩张型心肌病存在着某种关系。
(二)机体免疫机制作用
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病毒感染机体后,脾脏很快产生反应性溶血细胞性T淋巴细胞和病毒特异性溶血细胞性T淋巴细胞,两种细胞通过自身免疫机制,吸附并溶解被感染的心肌细胞。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及发展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关系密切。心肌病变的高峰期,T细胞浸润亦达高峰期,外周血T细胞明显下降,同时伴有心肌的严重损伤。
自身免疫机制在心肌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有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心肌抗体的存在,虽然这些抗体与骨骼肌有交叉反应。也有研究发现,机体自身抗体出现时病毒已消失,认为与病毒的诱导无关,而与宿主的基因控制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存在抗心肌线粒体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在50%-60%,同时认为它们的滴度可反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轻重和治疗效果。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有限。有关巨噬细胞、NK细胞等的作用报道不一,既有二者活性增高的报道,也有活性下降的报道。
(三)柯萨奇病毒 – 腺病毒受体(CAR)
由炎症介质诱导的CAR在心肌细胞之间的接触、粘附中起重要作用,与心肌损伤有关。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中,随着心肌炎的发展,在心肌中检测到大量的CAR,而慢性阶段CAR表达降低。CAR的表达要早于炎性细胞浸润。肌球蛋白自身的免疫机制可以激活CAR表达,CAR的表达增加使靶细胞更容易提取病毒,同时CAR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进一步加强免疫细胞与心肌细胞的作用。
(四)细胞凋亡(apoptosis)
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心肌细胞坏死率是一致的,且与心肌内病毒滴度相一致。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细胞主动死亡过程,使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死亡和病毒核酸降解,抑制病毒复制。但这过程使得心脏的功能被减弱,在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中病毒导致细胞凋亡可能是机体抗病毒的自然机制,亦可能是免疫系统无意义的机制之一。
(五)自由基
在病毒和杀伤性T细胞破坏心肌细胞的过程中,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它对未感染的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这种非特异性自由基损伤心肌细胞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自由基总是伴随着细胞损伤而产生。另外,氧自由基增高程度与肌酸激酶心肌同功酶(CK-MB)的增高程度有关。
(六)细胞因子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和许多细胞因子有关,比如白介素(IL)1、2、6、10、12,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干扰素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有的可保护实验性小鼠对病毒的感染程度,但也有使心肌炎加重的报道。细胞因子还可刺激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增高,过高的氧化氮可损害心肌收缩力,并通过细胞凋亡产生毒性作用。
(七)遗传因素
人群中个体对柯萨奇病毒的易患性不同。在动物实验中不同品系的小鼠对柯萨奇B组病毒的感染存在着显著差异,且不同遗传背景的感染小鼠心肌病变程度也有明显差别。已有研究显示,年龄也是影响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基因的表达也有改变,对柯萨奇病毒的易感性降低。
总之,随着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心肌炎发病时,相关基因的调控还不十分清楚;病毒感染时如何启动细胞凋亡基因、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什么情况下发生病毒持续感染,持续感染导致扩张型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9-4-18 15:46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