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伤寒论》服药规律浅议

 绿树红花570 2016-02-29
 《伤寒论》服药规律浅议
服药方法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疗效。笔者对《伤》中服药规律略作探讨如下。
一、        根据病位
1.病在表分服三次
风寒犯表,邪正相争,引起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证,理应“汗而发之”。但汗出必须有度,若汗出不彻,阳气怫郁闷不得越,不仅表邪不解,还可内传阳明,若汗出过多,病必不除,甚至亡阴伤阳,故掌握发汗之度甚为重要。因此,仲景治疗表证的方剂多分三服。一服汗者,止后服;再服不汗者,可缩短给药时间。如桂枝汤方后注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其意义不仅使药力接续,更重要的是便于控制给药时间和剂量,使之既能达到汗出病愈之目的,又不致过汗伤正。其他治疗表证的方剂,均可仿此服法。
2.病在里权宜变通
里证范围广,变化大,结合辨正斟酌权宜服药。如阳明经证宜每日三次,连续服以折其盛热,白虎汤即用此法;太阳病脾胃功能不健,药物吸收减少,宜昼夜连续服药,如理中丸昼三四夜二副服,桂枝汤昼二、夜一服均属之。
3.病在上多次少量
病在上是指胸膈以上部位。仲景治疗咽痛的苦酒汤、半夏汤均少少含咽服,猪肤汤温分六服,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的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皆属之。多次少量服药能使药力持续作用于上焦。
4.病在下少次多量
病在下,是指心腹以下部位。如四逆汤、白通汤等治疗肾阳虚衰皆分两次服,干姜附子汤治疗肾阳暴伤则顿服。少次多量能使药力迅速作用于下焦。
二、根据病情
1.病急者顿服
病情危急,宜大剂顿服,以抑制病势。如由于汗下失序,是肾阳骤虚,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之证,因病情发展迅速,常为虚脱之先兆,故急用干姜附子汤“煮取一升,顿服”,以救欲脱之阳。
病缓者常服
证情轻缓,病程较长,无急剧变化者,可按常规的方法,分服三次,〈〈伤〉〉中有68方用此法,占全篇方剂二分之一以上,可见为常规服药法。
三、根据体质
1.壮者少次服,弱者多次服
身体强壮,正邪交争较剧,若分服次数多,每次量轻,难以制病;身体虚弱,若服药次数少,每次量重,易伤正气,故同是调胃承气汤,体壮腑实,蒸蒸发热,宜用顿服之法,而素体阴阳两虚又兼阳明之证,宜用“少少温服之”之法。
2.强者剂量大,羸者剂量小
体强胜药势,宜服大剂量;体羸不堪药,宜服小剂量。故十枣汤“强人服一钱七,羸者服半钱。”三物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四、根据药剂特性
1.峻剂分次服
药剂峻烈,攻邪较速,但伤正气。仲景对峻药应用十分慎重,一剂药液常分作二服或三服,先饮一服,得效余勿服。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复。”大馅胸汤:“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等等。峻剂分次服,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体现了仲景治病护正的原则。
缓剂连续服
药剂作用较缓,宜多次连续服药,使药力持续。如桂枝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因药力较缓,均分三次连续服。
五、根据药后反应
1.效缓证剧,后服加量
若辨证用药准确,服后效果不显,多为病重药轻,再服应加量。如桂枝汤,服药不汗者,“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则缩短给药时间以增加给药剂量。
2.效显证轻,后服减量
服药后疗效显著,症状减轻或消退时,再服药时应减少剂量或停服,如甘草附子汤初服一升,症状减轻后,“将服五合。其他如汗吐下剂,均为得效者止服,即”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原则。
总之,〈〈伤〉〉服法中,存在着上述一般规律。当然,这些规律不是绝对的,临证时应以病证为,再根据病情、病位、体质、药剂、药效等综合判定服法,方能丝丝入扣,切中病情。
当前在中医临床上,服药方法过于单一,是中医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继续发扬传统服药方法,以提高疗效,是中医界的重要任务。
http://bbs.iiyi.com/thread-1404984-1.html
[ 本帖最后由 鼠小弟 于 2008-2-24 15:59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