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766)广州城隍庙
广州城隍庙在中山四路的忠佑大街,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祇的坛庙。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据历史记载,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都城隍庙。原城隍庙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等,拜亭左右有斋宿所,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孤兀禺山”。1920年拆庙建街时,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的大街,城隍庙也拆剩大殿和拜亭。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市民开放。2010年10月31起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城隍庙供奉的三位“保护神”,被民间尊称为“刘皇”的南汉国刘龚是广州城隍庙的主神,漆塑像高达3.2米。位于刘皇左右两尊城隍爷分别是百姓中家喻户晓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杨椒山。史书记载,当年刘皇在岭南建南汉国,开发广州,称兴王府,以商贸财富把广州建设得花团锦簇,博得民间百姓爱戴。南汉遗民为纪念刘皇,遂借城隍庙之名,塑刘皇像祀之。各地供奉的城隍多是贤臣良将,刘皇似乎是各地城隍庙中唯一一个被供奉的地方皇帝。不过,主神上并无直接写刘皇之名,而是用上‘广东忠佑王’的称呼,意指守护神的集合体。
最早有史籍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为三国时孙权所建,距今已悠悠1770年矣。
隋唐宋元,城隍崇拜相当普遍,《太平广记》就有吴地“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的说法,也有关于广州城隍的记载。不仅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留下祭祀城隍的诗文,宋元话本、水浒英雄传里更是诸多场景都在城隍庙里外上演。
不过,若说到对城隍文化的贡献,上下古今第一人,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朱皇帝杀进南京,屁股下的龙椅尚未坐热,便于当年(洪武元年)及次年下诏大封
天下城隍。他一改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很英明地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并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他不顾战后千疮百孔的局面,执意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宏大,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还按级别配制衣冠旗号,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位于今天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的广州城隍庙,就是这股“城隍风”的产物,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
其实早在唐代中期以前,广州就应该有城隍庙了,唐代《通典》中有它的相关记载。广州对城隍庙最早的记载是在唐朝,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赵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