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城镇化的得失

 战略与时政 2016-02-29
      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直至1945年,其城镇化率只有28%。二战后,日本城镇化驶入快车道,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到56%,2005年达到86%,2011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91.3%,远远超过了东亚地区55.6%的平均水平。
      城镇化深刻地改变了日本,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种“城市病”。日本又不遗余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和警惕。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日本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的都市化。其原因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开发空间有限,依靠工业布局和出口型经济拉动,从而使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最核心推动力,随着产业的升级,日本城镇化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战后的50~70年代,日本工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实行了产业振兴,统筹发展城乡工业,尤其发展壮大了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新型农村工业,工业促进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集聚。70年代以后,日本居民渐渐向中心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转移,从而推动了大城市郊区及周围城市的发展。
      90年代,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至2010年第三产业人数已升至66.5%,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服务业等已经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这个重要转变支撑着日本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但日本高度集中的都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专家指出,日本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过密过疏”,即大都市等出现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农村却出现劳动力不足、高度老龄化、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了新娘短缺。
      房地产的繁荣与泡沫
      城镇化,最受益的行业当属房地产业。人群大量涌向城市,城市房地产日渐火爆。为购得一套房,一些日本人也是倾其所有。当年日本人的贷款方式中,包括所谓的“三代贷款”,就是90年期限甚至是100年期限的抵押贷款,购房者可以终其一生分期付款,甚至分期到子孙一代。
      房地产繁荣,又促进了日本人资产的增值,在人人皆是百万富翁的自信心理下,消费旺盛,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但房地产从来是一柄双刃剑。繁荣背后是泡沫,泡沫破裂则是悲剧。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为120.1(1980年为100),到了1988年又暴涨到334.2,在短短的3年间涨了近两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1991年,日本股价和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调查数据,截至2002年7月1日,日本的土地价格已连续11年下跌,全国土地平均价格已低于泡沫经济发生前的1983年。东京部分地区的商业和办公用房及其地价只有最高时期的1/4,住宅及其用地也只有1990年的40%。泡沫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日本经济10多年来一蹶不振。
      大潮退去,裸泳者暴露在世人目光之下。据统计,在“失去的10年”,日本的破产企业中,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比例最大,仅2000年,日本包括房地产商在内的建筑行业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产,占当年全部破产企业的33.6%。除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之外,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产行业,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企业因此纷纷倒闭。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闭,创战后上市企业倒闭的最高纪录,其中有1/3以上都涉足了房地产业。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说:“日本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陷入曾经有过的那种拒绝相信的状态。泡沫期间,人们不相信价格会下跌。”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投资狂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
      走出环境噩梦
      日本城镇化进程中,也不乏污点。让很多日本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一段时间,城市越来越肮脏,很多地方更遭遇环境灾难。
      日本有不少世界闻名的污染案例,如“集体发疯”,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日本的一个村子出现了16个疯子,他们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然后头痛、神志不清,其中3人死亡,事后查明是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致死。
      还有日本“水俣病”,1949年熊本县水俣湾内许多海藻变白,浮在水面,死鱼也漂了上来,猫甚至发疯“跳海”。1956年,有96人或手脚麻木、或双目失明,其中18人死亡。原因是,水俣湾内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甲基汞”。
      川崎市也曾经历过严重的污染。资料照片显示,当时川崎上空因工业排放造成污染,整天烟雾弥漫,大气污浊不堪,围绕川崎的主要河川多摩川河面上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也大量不经处理排放到河流各处。
      川崎市市长阿部孝夫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为应对环境灾难,川崎市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1968年,川崎市对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源进行日常监测;1969年,川崎市建立了公害受害者救援制度,对因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实行公共医疗等救助手段;1970年,川崎市与市内39个主要工厂签订了防止大气污染协定,强化对公害发生源的对策;1972年,川崎市率先制定和颁布了《川崎市公害防止条例》,引入了废气排放总量限定、建成公害监视中心等对策。
      以川崎市与市内主要的39家工业企业签订的防止大气污染协定为例,包括企业有义务制定各自防止污染计划,城市预警发布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对策和通报体制,企业重点设施建设事先与市政府协商,企业提交使用燃料情况报告等。这39家企业占川崎市石油消费的90%。这些措施对减轻大气污染起到了关键作用。到1979年,川崎市在全市范围达到了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标准。
      由于大气的流动性特点,大气污染仅靠川崎一市无法彻底根治。对此,阿部举例说,针对汽车尾气排放和污染问题,在东京都牵头下,东京与邻近县市构成的首都圈联手行动,指定条例限制汽车尾气排放,要求汽车均有义务装上废气过滤装置,实现了广域范围的尾气污染总量控制。
      经过努力,日本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卫星城市建设,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开始疏散,都市圈环境、交通状况也明显改善。今天的日本,虽然还残留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众多弊病,但总体而言,城镇化将日本经济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的得与失、成与败,也给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镜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