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好的哩 2016-03-01


文:王小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过去它的大众文化都是在非商业环境下形成的,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伦理道德、世俗风情、处世哲学、人情世故……它的文化,都是出于一个目的——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生活。如果按照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对“大众文化”定义的标准,中国的大众文化过去恰恰缺少商品市场属性。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才出现的,它的目的是丰富生活内容,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仅仅几十年,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文化才和大众、商业联系在一起,才有了当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我正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感受和见证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别人不同的是,从做记者那天起,我始终对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也是我每次采访的出发点。这些年一路采访下来,直觉是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中国有很多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近距离研究过中国大众文化,我感觉他们只是把西方大众文化的理论拿过来往中国的文化现象上一套就算完事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忽略过程、直奔结果的投机主义心态。大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但我们仍勇敢地越过去了,颇有人定胜天的豪气。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慢慢地遭到报复——音乐完蛋了,电影在票房狂飙中丢失了灵魂,文学被文字游戏替代,戏剧表演成段子,电视节目沦落为成人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但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些。这些都是我在采访中和被采访者在探讨时常常遇到的一些无解问题。

  

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西方的大众文化,它有一些中国大众文化不具备的显著特征,它的大众文化产品有着严格的市场细分和不同层面的审美情趣,这让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取所需。即使某个层面出问题,也不会波及全部。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也很清楚该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消费品,通过市场杠杆去调节文化的品种和数量。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出现爱情片、恐怖片、灾难片、喜剧片等类型,流行音乐会出现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电子音乐等不同风格。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积累的商业供需经验,大众文化的提供者至少清晰地画出了商业市场和审美趣味两个维度的空间,分门别类针对不同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这种商业板块的形成是建立在前面的大众文化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的,它不是盲目和随意地制造,因而更科学更合理,具有文化自身的延续性。

  

反观中国大众文化,由于缺少这样一种商业秩序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进化,它制造出的大众文化产品缺少层次感和领域化,造成了十五岁和五十岁的消费者要面对同一类大众文化产品的现状,这自然会引发审美情趣上的冲突;同时,由于开放之后中国的大众文化迅速接受了西方商业环境下形成的成熟、完善、合理的大众文化商业模式,并且在市场检验过程中立竿见影地得到了成功验证,从而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文化发展的传统、逻辑和次序。

  

结果是,没有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能够持久发展下去,没有一种大众文化的积累能够对后面的大众文化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帮助。这些年中国的大众文化几乎都在“另起炉灶”的状态下进行,既没有文化进化的规律,也没有正常的市场推进逻辑。

  

我们虽然可以拍一部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但是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商业操作的水准真的还停留在上世纪30年代。不过,我还是相信,即使再糟糕的大众文化氛围,也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大众文化产品和人文精神逆向而生,它的光泽被喧嚣的文化杂音所埋没。这些年我一直试图去寻找那些被埋没的东西,并记录下来,或者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自己在做记者之前已经对大众文化的规律和真相有过一些了解,一旦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倒让我对中国的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失望,本能地想把这些经历遗忘。这就是我在重新整理这些文字时,总有一种不真实或者恍如隔世之感的原因,甚至都不记得当年还采访过他们。

  

我理想中的大众文化不是现在这样的,它是有序有条理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创造出很多令人兴奋的文化产品,它大众,进而厚重。重新阅读访谈中被采访者说过的话,有些依然掷地有声,道理依然有效,但现实却离这些道理越来越远。

  

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直接、简单、粗暴地成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不仅制造者逐渐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落成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中国的大众文化已味如嚼蜡,身处其中的人大都局限在一个天花板下,毫无远见,只有一种固态的死循环逻辑在重复。从商业角度来看大众文化现象,它变得越来越恶劣;从文化角度来看大众文化,它变得越来越恶心。

  

我曾经困惑,为什么一个逐步开放的国家,人们却越来越僵化、保守、封闭,凡事皆以利为先,只看结果,不顾规则?后来我在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一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自身形成的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一本写于19世纪的书,居然在今天还这么显灵,让我感到阵阵寒意。

  

我不相信那些乐观主义者对未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展望,作为一个局外人,又常在河边走,我知道,中国的大众文化产业是在一个死结下狂欢,这个结不解开,掀起的只是钞票的尘埃。




摘自城市快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