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宗颐:我一直坐在葫芦里

 凤州鸣 2016-03-01

饶宗颐:我一直坐在葫芦里

来源:潮州日报 

季羡林仙逝之后,广东潮州的饶宗颐,被推为当代第一国学大师。

饶宗颐,治学博而能深,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其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深。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他还是一位百岁老人。

当人问及饶宗颐的高寿之道时,他说,我一直坐在葫芦里。

饶老的葫芦说,脱化于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一首诗:溪头流水泛胡麻,曾折琼林第一华,欲识道人藏密处,一壶天地小于瓜。

大意为,达观处世,静守自我,可得身心愉悦。葫芦哲学不仅适用于养生,也适用于治学和做人。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就有自己的三境界。第一重: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第二重: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表风光,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便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第三重: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唯如此才会不生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享受孤独,注重内在,静迎浩荡风光,这便是葫芦里的人生。成功需坐冷板凳,在他,板凳之冷,恰是宁静;他心甘情愿、心无旁骛地一坐一生。饶宗颐剖析说: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因为一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 他崇尚的是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他抱定的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因为,所以”;因为耐苦,所以自在。像饶宗颐一样静守葫芦卓有建树的人,大有人在。

我所敬佩的一位女性——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界堪比瓜小,于花朵中看到菩提,从芥籽里见得须弥,是一个人的修为。外部世界虽然敞阔,内心的旅途却更加遥迢漫长。有时候,我们能够观察外在的、粗浅的活动,但无法看透内在的、隐匿的洞穴,那里面收藏着丰厚奇诡的宝藏。当一个人,不断地向内求索,探幽寻微,一生专注时,自然会获得命运的垂青。

丰子恺,一生自外于名利场,性情安详僻静;相对应的,他的画儿,虽落笔于烟火缭绕的小民起居,却笔致饱满,婉转自喜,成为漫画中永恒的经典。丰子恺的隔壁芳邻木心曾论中年,说中年如一场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人人都跋涉得尘满面鬓如霜;而丰子恺,却一直不紧不慢地信步于尘世喧嚣之外,那种近乎高贵的消极,或许,只因为他找到了安顿灵魂的葫芦。天性,加守持,成就了他的高度。

明代写出《小窗幽记》的文学大师陈继儒,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处世格言。有一句说: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皴擦点染,走向不同,身份不同,成就不同,但不管身在何处,最难得的是,安顿好自己,守持好自己,保持一颗质朴清醒的内心。

河南省内乡县衙的三省堂,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自古宦海浮沉,风高浪险,做官,也算得风险高的职业吧,但守持住自己也是百姓这一信念,便安顿好了为官之心,拥有了一个好官的定力。

每个人都有完成自我的方式,也必有安顿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盲尼听完晚课,师父说,天已经很黑了,你打个灯笼回去吧。盲尼说,我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师父说,有啊,别人看见你手中的灯笼可以让开你啊。盲尼说,那我就打上吧。不想半路仍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盲尼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手中的灯笼吗?对方说,你灯笼里的灯早已灭了。盲尼恍然大悟:一切外在的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

寻找这个本有的光明,第一有赖于你澄明通透的心,第二离不开清鲜安静的存身葫芦。去找吧,寻找的过程,便是你自度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