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乡舞龙祈丰年 ——在峨山富良棚乡观舞龙

 七里山人 2016-03-01

彝乡舞龙祈丰年

——在峨山富良棚乡观舞龙

作者:饶雨亭文/图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251
    
    春节一过,“舞龙之乡”峨山县富良棚乡迎来“2016年欢乐新街文化旅游节”。十里八村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号、舞着龙、跳着花鼓,聚集到富良棚街子上,参加一年一度的“开新街”活动。
    记者从峨山县城前往富良棚的时候,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是一路的风景。在群山环抱中,先是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美景观“睡美人”,接着是“漫山尽是油菜花”的花海,一望无际,金色无边,正所谓“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可是,到了富良棚,让人惊叹的还是“舞龙之乡”的舞龙,不仅男人们舞得风生水起,女子们也舞得大气磅礴。
    龙乃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它的力量,无与匹敌。上古时候,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便渐成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但是,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另外,舞龙本是汉族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但随着彝、汉文化上的不断接触与交融,舞龙也随之流传到彝族村落中。在与外来文化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彝族人民通过不同的途径将它融进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中,使得这一民俗艺术事象呈现出不同的名称和意象。
    在富良棚彝族村落传统生活中,舞龙作为祭龙仪式的一部分,与花腰彝村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舞龙又被人们从祭龙仪式中抽离出来,呈现为展演艺术。富良棚乡地形像一条腾飞的龙,彝族把龙作为一种图腾,因祭龙拜龙而风调雨顺,因男女老少会舞龙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舞龙之乡”。
    遗风犹存,古韵依旧,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天已成为当地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展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开新街这一天,“坡拉坡来果唻”(意为“来富良棚玩”)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一大早,在漫山的油菜花海中,好客的彝家儿女在“二龙戏珠”迎宾门口吹起长号,唱着山歌,端着美酒,迎接四方宾朋。游客纷至沓来,越过迎宾门,直入富良棚街子,彝乡处处洋溢着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正午,在爆竹声、花鼓声、欢笑声中开新街正式拉开了帷幕。毕摩在嘹亮的唢呐声中出场,围着祭祀品唱起开新街的调子,跳起舞蹈。每年开新街上的祭龙仪式,表达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酒歌响起,醉人心脾、男舞巨龙、女敲花鼓,彩龙豪放,花鼓震天,震撼人心的花鼓舞表演、百龙共舞的舞龙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时,龙舞欢腾,锣鼓震天。巨龙盘旋、翻滚、腾跃、飞舞,鼓声轻快、明朗,把充满吉祥的祝福送到富良棚集镇的每个角落。他们巡街所到之处,爆竹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人群熙熙攘攘,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欢呼着,或一同歌唱舞蹈,或拍照留念。一路欢歌一路笑,万人共舞万人歌,彝乡的群众又迎来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新街。
    人潮涌动,集市繁忙。小小的集镇,早已是沸腾的海洋,川流不息的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在舞龙中,引人注目的彝族妇女舞龙别具风采。她们时而奔腾,时而团转,时而松开,时而聚拢,都只见龙飞、龙游、龙腾,不见人影,宛如蛟龙出世,活灵活现,观者无不称奇、夸赞。
    (饶雨亭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