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母婴】更好的开始 更好的一生 (微课文稿)

 徒步者的收藏 2016-03-01

我是陆洪,今晚微课的主讲者。此刻,多伦多的时间是早晨7点,远在那里的我的另外两位合作伙伴滕燕青、尹丽也在线上,他们同是母婴关系培育项目的主创者,在今天的微课中会配合分享图文,并参与讨论。让我们大家一起隔空互动、学习交流。


 我们是工作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支专业团队,由注册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社工师组成。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




很高兴有这么多朋友对母婴关系培育的话题有兴趣,这毕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大家可能知道,人类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或许一经提到母亲、提到婴儿、提到母婴关系就会带给我们许多联想,有一些情绪记忆的唤起,这一切和我们每个人太紧密了。


如同田老师在群发微课信息时的表达:母婴关系培育,这是每个生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所以无论你今天是以怎样的身份参加,是准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祖父母辈、职业照护者、心理学专业人士,母婴关系培育的关注者,都非常欢迎。同时有一个身份我们是共同的,我们都是生命的个体,我们都是从那个源头走过来的。如果大家认同的话,那让我们都带着自己最本质的身份来投入这堂微课。


三年前,我在多伦多参加一个华人社区精神健康讲座,主讲者是一位来自香港可以讲国语的精神科医生。他的讲座形式有点特别,开场就让大家把想要问的问题写在纸上,那天的参与者大约50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写了。工作人员很快地把收集上来的问题交给他,这位医生大致过目后,拿出一张纸说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吧。问题是这样的“请问医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是不是由性格决定的?内向的人更容易得心理疾病吗?到底什么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谢谢!”医生念完后全场很安静,看来这一连串的问题有代表性。是的,在工作中我们也被问到过,那一刻我也特别想听听作为精神科医生会怎样回答。这位医生对前两个问非常明确地予以否定,然后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英文单词Attachment,并征询大家说中文怎么翻译,马上有人回应说中文的意思是依恋。医生便开始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取决于早期的依恋关系,健康的依恋关系培育了一个人的安全信任感。然后他还写下了另外三个单词来说明怎样才可以培育健康的依恋关系,并由此开始了他的讲座。我在后面会和大家分享这另外的三个单词。


这个讲座对我们触动很大,在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和临床中,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会这样解释:影响心理健康是先天和后天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是生物性因素,后天是指环境。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什么会刺激先天生物性遗传基因表达?什么又是后天环境的主导因素?


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自然聚焦在那位医生的说法上了。即生命早期婴儿与养育者关系的体验会刺激先天的遗传基因的表达;关系是环境的主导因素。如果说安全感的形成来源于早期的依恋关系,那母婴关系正是生命早期情感依恋的核心载体。领悟到这些以后,我们开始尝试依恋取向的心理治疗,并不断地思考,母婴关系既然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能从生命的源头开始。由此构想出母婴关系培育项目。


现在大家有听到,我们是把安全感与母婴关系划了等号。我们说安全感自然要说早期依恋、说早期依恋就一定要从母婴关系谈起。这也就是我们创建母婴关系培育项目的初衷。


母婴关系是生命的第一关系。指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恋,也可以说母亲和婴儿情感上的联结。是关乎婴儿的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发展,是个体生命心理发育得起源。这里的母是泛指持续照护婴儿的养育者,父亲、祖父母,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养育者。但是因为生命的第一关系始于孕期,母亲与婴儿的连接是天然的,具有其他养育者所不及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还是定义为母婴关系。


而婴通常是指出生的第一年,或者是0-3岁的婴幼儿,既然母亲从怀孕起就和未出生的宝宝建立了关系,起点应该是负一岁。而鉴于很多早期关系的研究和临床方案都超出了三岁,所以上限扩展到五岁,这样看母婴关系是指从胎儿期到学龄前的时段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母婴关系到底会带来什么?安全信任是怎样通过母婴关系获得的?如果缺失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我们先看看心理学理论是怎样阐述的: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早期关系对后来生命的影响,有很多重要理论,其中的依恋理论是母婴关系培育项目的核心理论。


英国的鲍尔比是这个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儿童依恋专家。上个30年代末期,他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在伦敦儿童指导中心工作,接触到一些因剥夺、分离、或丧失而与母亲分离的儿童,称这些儿童是陷入绝境。他花了近3年时间治疗和研究行为不良的男孩,写下了《四十四名青少年小偷:他们的性格和家庭生活》的报告。


 Bowlby从对儿童发展偏差的研究,特别是观察儿童在与照护者分离后所体验的强烈痛苦,发现儿童早期旷日持久的分离对儿童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他的核心贡献有两点:1)儿童对照护者的依恋具有基于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2)由依恋模式形成的内部工作应对机制会持续影响一生。


另一位加拿大的女士安斯沃斯是鲍尔比的合作者,她完成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发现和解释了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不安全型。


 安全型的儿童体现在;勇敢地对外探索、具有灵活性;遇到挫折、害怕、恐惧时会寻求安抚,具有复原力。


不安全类型里又分两种:一是回避型、就是认定了想要获得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表现出压抑、冷漠、放弃要求;


不安全的另一种是矛盾型,无法确定、焦虑不安,过于迷恋,有被抛弃的感觉,过度唤起(过分哭闹),即我们常说的粘人,有的是带有攻击性,有的是很被动;


还有一种不安全的类型被称为混乱型是Ainsworth的学生MaryMain发现的,主要表现在既想依恋父母、又体验到父母就是危险的来源,是一种生物学上的两难境地,会导致婴幼儿的混乱,通常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疾患。


依恋理论让我们知道个体依恋行为在品质上的差异是由照看者的品质差异所决定的。比如说安全型的父母在关系上是可获得的、会敏感地回应、接受婴儿的情绪反应、与婴儿合作、互动。回避型的父母的养育行为会比较多的出现拒绝、退缩、抑制、厌恶、粗鲁、唐突;矛盾型养育模式是无法预期、不经常拥有、不敏感。


混乱型的养育者的养育特征是令人害怕、完全不确定、有时是安全基地,有时又是恐惧的来源。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母婴关系是被塑造的,可以培育的。


在这个领域也有许多科学的实证研究。有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是哈洛设计并完成的。当时他针对早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了食物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假设婴儿可能就是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型安慰的人。为了验证,他设计的两种替代母猴。一种是用海面、毛织物包裹的木身的,一种是金属网做的。结果发现刚刚出生就被和母亲分开的幼猴紧紧地搂着绒布作的替代母猴,很少和金属网做的母亲在一起,尽管只有由金属网做得替代母猴提供喂奶。特别是幼猴遭到惊吓时会跑回到绒布母猴那里,看来幼猴把绒布母猴当成了安慰处。幼猴的反应和它们的偏爱验证了哈洛的假设。


还有,婴儿观察也带给我们很多惊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说话之前我们是怎样读懂婴儿的?其实养育是一种互动。婴儿用许多丰富的引发亲近的信号告诉我们来关注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哭、是笑、是咿咿呀呀的声音、是肢体的伸展,都在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情绪体验。


研究者发现婴儿有许多特别能力,婴儿在六周大就可以识别母亲的脸。十个月大的婴儿能选择性地用微笑来影响观看他的人。只要我们留心或者说饱有兴趣,你都能在婴儿身上发现一些神奇的部分。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触到很多个案,日本有一部电影叫《第八日的蝉》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出生就卷入父母亲的婚外情的漩涡中,父亲的情人将她抱走,独自养育并给了她充足的母爱。在女孩四岁时,这起案件被警方破获,女孩回到亲生父母那里,从此女孩与养母、生母之间的复杂、纠结的情感连接持续地影响作用着她后来生命的发展。尽管影片坚持了对母爱的赞美,但对这个女孩无疑是经历了早期的母婴关系的创伤,所以用第八日的蝉来形容影片中的主人公活在空壳里的体验在多伦多工作,我们有机会了解感受加拿大婴幼儿精神健康的照护体系,也亲身体验到了这种对婴幼儿精神健康照料保护的的先进理念是如何渗透在整个服务体系之中。仅以多伦多病童医院为例,有一面墙挂满了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奖牌,足够的资源让职业照护者的工作不受困扰。更重要的是对婴幼儿情感依恋需求的满足深入每个医护者心里。


大家看到照片上的英文字母,这是写在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窗上来提醒每一个成人要听到婴儿没有说话的说话(照片)。还有袋鼠式养育方法、以及主流社会的以依恋命名的早期亲子教育机构、对职业照护人士的依恋培训项目等。


母婴关系如此重要,那我们要培育什么?怎么培育?


母婴关系培育并不是在教导我们怎样做父母,因为最好的母亲是浑然天成的,我们可以相信每个母亲的天然母性。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现实生活的压力,很多父母亲的自然性本能、天性的部分被压抑、被损坏。我们希望通过培育的过程,唤起这种自然性。我们说母婴关系培育首先是培育理念。


我们提出以最核心的理念是婴儿本位,倡导把满足婴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需求作为早期养育的重要任务。


展开说包括:依恋具有生物性特质,通过接近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这是被生物学上的生存所驱使所必须做的,不仅仅在婴儿期从摇篮到坟墓,我们一生都在找寻。


母婴关系就是承载着婴儿情感的依恋。健康的母婴关系有着超凡的作用,决定了一个生命的开场。主要体现在:自我的感觉在关系中形成。妈妈的表情是婴儿的镜子,看到妈妈的脸,婴儿就看到自己。对于婴儿来说,喂养的食物是什么固然重要,以什么方式喂养同样重要。正是由母亲-养育者在不断地满足婴儿需求的互动中婴儿形成了对自我的感觉: 我是可爱的、是值得被保护的,对他人的感觉,是可以预期的,可以信任的。还体现在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关系如同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孩子从这里出发,开放地、灵活地探索外部世界,当遇到威胁,感到不安全时回到安全的港湾,得到安抚,培养出复员力。

从生物性的角度看,健康的情感关系刺激大脑发展,降低早期发展中的风险,抑制劣势的遗传基因的表达,情感的调谐能力,对情绪体验的接纳与处理。

人类对婴儿的研究依然有限,学习了解婴儿,婴儿在母婴关系中并非完全被动的角色。


母亲的重要性母亲在母婴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母亲可以依据母性的自然性来养育,但是前面所叙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让我们知道,不良养育模式的代价传递是早期关系的一大风险。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当前的压力,养育的知识与技能都影响母婴关系的品质。如果母亲患有产后忧郁症,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婴儿,我们需要建立母亲照料婴儿—丈夫关心妻子---延伸家庭帮助---社会支持家庭这样一个健康的婴儿本位系统。


早期关系缺失不仅仅是没有得到,而是发展出一个长期影响的应对机制。这就是依恋理论提到的内部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为心理表怔即发展出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过度压抑,回避、冷漠;过度唤起,焦虑粘着。更严重的是两者的都具有的一种混乱,这无疑是心理疾病的诱因。同时也在代际间传递着。我们提出母婴关系培育就是为了预防,避开这些风险。


在谈及母婴关系时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已经过了婴幼儿期,有些缺失已经发生了,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坚持早期干预的理念,越早、越彻底对痊愈越好。同时我们也坚信关系是在一个动态的调谐中发展的。由好到不好可能,由不好到好同样可能。我们还提出双重养育的概念,即父母在养育新的生命的时候也有机会养育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父母亲与孩子共同成长 除培育这些理念外,养育者要学习哪些技能?如果是专业人士可以为养育模式的进步,为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做些什么?这一定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部分。


培育健康的母婴关系,也是做加、减法的概念:

加法是学习、增加知识与技能;

如,具有照料的敏感性是一个必备的特质,这种敏感主要是能准确地识别与及时的回应,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有意识地提升。前面提到过那个医生写给我们的三个英文单词,这是养育者对婴儿而言:

  Available,是可用,总是在的

  Consistent,是一致的                       

  Stable         是稳定的


我们还提到过的依恋手册,都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指导。我们可以通过母婴培训课程学习到这些部分。


当然,怎样养育宝宝没有定式,这是母亲根据婴儿的特质的一种创造,我们鼓励支持妈妈和所有的养育者能够发挥自己的自然性与创造性。


而减法是要避开一些风险,避免一些行为。对那些已经被实证研究验证的不利于建立依恋关系得养育方式,我们不做。    


比如:在0-1岁间频繁更换照护者,

       在婴幼儿6-8个月分离的敏感期,与依恋者分开;

       经常性的忽略、无应答性、甚至拒绝

       以成人的需要为第一满足,有意或无意对婴儿的侵扰性;

       因为对照料引发的疲劳或准备不足对婴儿的敌意

       过度控制等。


不做这些都是为了预防风险,是对婴儿心理发育的保护。    

母婴关系培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养育者在养育中的自我觉察,及时修复,这是所有养育者最复杂的功课。面对婴儿的情绪需求,我们的哪些部分被唤起,我们为什么一听到孩子哭就很急、很躁,很烦?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意识到了吗我们是在用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在养育着我们的孩子,哪些是不良的方式需要在我们这一代阻断。如果你有意愿,通过专题课程学习和特别训练是可以提升的。


母婴关系培育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刚刚起步。感谢中国心理学会、中育心理对项目理念的高度认同,全力推进,也让我们加快了在国内发展的步伐。欢迎更多致力于这个领域的老师、同道与我们合作推进。也感谢所有关注者对项目理念的传播。在结束我们的主要介绍之前,请大家看几张照片这里有朋友已经听过来了关于大熊猫二顺去年十月中旬在多伦多产下一对双胞胎的故事,我们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首届儿童心理健康大会的报告里提到过。这个熊猫妈妈二顺来自中国,到多伦多刚刚两年,便产下双胞胎。大家看到照片会有惊讶:熊猫的幼崽的体积怎么这么小,简直与熊猫妈妈不成比例。这是一对早产的双胞胎,成活下来有很多风险,一直在保温箱被工作人员精心照料着。我们有看到熊猫妈妈对幼崽的呵护,工作人员把它们轮换着放在熊猫妈妈的怀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解释为让熊猫幼崽和熊猫妈妈有肌肤的接触、建立感情,有助于幼崽成活。大家一定想知道双胞胎幼崽的成长情况,让我们看看它们的新照 看到这对可爱的双胞胎幼崽在健康的成长,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借助今天的微课,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及怎样做?


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就各自所感兴趣的部分继续探讨,谢谢各位!




谢谢!如果觉得好,请赞赏!!


      

   

 


 

                             2016年1月4日中育心理微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