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立安全感,没你想象的那么难

 长沙7喜 2017-09-23

几年前,我领养了一只的小狗,叫小新。

刚见到小新时,他十一个月,和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样,年纪轻轻就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已经到只能靠吃药来控制的程度。他的前主人经常早出晚归,小新从两个月起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笼子里度过,所以整天都非常紧张,看上去随时要炸毛。前主人曾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没有在意,没想到小新长大后变得更严重。

我是第一次见到需要吃抗焦虑药的狗,并没有想过领养这样有挑战性的宠物,前主人对我隐瞒了这件事。我虽然觉得受到了欺骗,但也不想随便地就放弃它。

我尝试教小新一些指令,它非常聪明,而且是个运动健将,学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他自己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似乎从来没意识到自己很聪明,很强壮,能学会这么些东西。

我每天带它户外运动,它显然从来没有在户外玩耍过,不会跟随,慌张地东奔西撞,我把球丢出去,它不会去追捡,而是不知所措地紧紧贴着我,直到某个时刻他确认我总是会在的,不会突然离开,天性渐渐释放出来,在草地上纵情奔跑玩耍起来。

当小新确认我总是会在,不会突然离开时,它的天性就渐渐释放出来。

现在的小新,总是放松、开心、充满自信,我们谈话,它会坐好认真聆听,带它出门,它会耐心等待指令,完全看不出来当初心无归所的样子。

通过领养小新,我意识到,安全感的养成,需要足够耐心的陪伴和良好的互动。

作为新手妈妈,除了学习养育知识外,领养小新的经验对我养育孩子帮助很大。孩子需要给予足够的陪伴,需要教他一些表达和应对外界事物的技巧;他会慢慢信任你,你和他之间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感觉到安全和被保护后,就可以勇敢的探索释放天性。当然,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比动物更为复杂。

而安全感的定义,目前也比较混乱,可能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说广为流传,把安全感被放在仅次于基本生理需要的位置。所以讨论安全感之前,不如先看看如何定义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准确来说,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说孩子有安全感,是指孩子与养育者(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起了安全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建立的 4 个阶段:

一. 0 至 6 周,前依恋阶段。和照料者身体亲近,对所有人都很友好;
二. 6 周至 6-8 个月,依恋形成阶段。开始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对前者产生信任感,但在跟妈妈分开时没有很大的反应;
三. 6-8 个月至 18-24 个月,依恋明确阶段。对主要照料者形成强烈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四. 18 个月 - 24 个月后,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开始理解养育者的离开和回来,并且懂得跟养育者谈判。

可以看出,2-3 岁前是孩子形成依恋的重要时期(2 岁前尤为重要)。通过这四个阶段,孩子和家长会形成一种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会变成一种内在的的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即使在遇到压力,他也知道爸爸妈妈会支持自己,有信心去挑战和解决问题。

但并非所有的情感联结都是安全型。

有哪些安全感依恋类型?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养育模式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依恋类型的划分源自于儿童心理学的一个著名的陌生人情景实验,简单说来就是把婴儿和母亲放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中看他们之间的互动。

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后面三种也称为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就是最佳依恋类型,出于这种依恋关系中的孩子即为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型依恋类型中,婴儿在母亲在场时,会毫无障碍地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尝试玩耍各种玩具,偶尔和母亲眼神交流微笑,回到母亲身边抱抱,又重新投入到玩耍中,母亲离开婴儿会表现出不安,可能会哭泣,想要找回母亲,但是当母亲重新回来时,立刻上前求关注,只需要短暂的安抚,婴儿情绪恢复平静,又可以继续玩耍了。

不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有时怎么表现的呢:

回避型的婴儿似乎完全不在乎母亲的存在,表现冷漠,有时会被误认为平静。这种婴儿被妈妈抱着的时候不是紧紧搂住妈妈,而是一幅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无论如何要求都无济于事,干脆放弃了。

矛盾型婴儿完全无法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妈妈在的时候他们担心随时离去,妈妈不在时悲伤得难以自已,妈妈回来时渴望被安抚又害怕被拒绝。

混乱型的婴儿兼具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种类型的特征。

从上面可以看到,即使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和主要照料人分离时,仍然会不安哭泣。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并不是以分离时的反应为依据,而在于重新再看到妈妈时,孩子是不是表现得很高兴,是不是会主动表达对妈妈的身体亲近,是不是希望妈妈给他一些安抚。

数十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年的依恋类型极大地影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亲密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社交能力更强,更容易与人接近,懂得信赖别人以及让别人信赖,拥有更高程度的自尊、注意力、正性情感等等。

安全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关键期。出生后大约三年的时间,尽管他不会记住具体的事情,但会记住安全、被安抚、被支持的那种感觉

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千差万别,我们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有规律可循。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安全感的建立开始并贯穿于每天亲子间的陪伴与分享。

需要强调的:亲子时间的质量更为关键,时间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经常有人问到,职场妈妈陪孩子时间少,会不会影响安全感的建立呢?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有时父母双方都需要工作.如果孩子白天由其他人照看,但只要父母每天下班后和周末仍然能享有足够高质量的陪伴,这种模式并不会造成安全感方面的问题。

第二:与他交流,要给孩子更多一些理解。

孩子的表达方式多为哭泣。但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饿了冷了,或生病了不开心了,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比上来就抱更有效。对于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教会他们一些交流手势和技巧,可以缓解很多哭闹问题。

第三:放手与引导。

父母作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最终是希望他们能自由地探索世界,逐渐和世界接轨。

父母要能够区分什么是吓人的(scary),什么是危险的(dangerous),看上去吓人的也许并不危险,比如说孩子开始练习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儿医会提醒注意区分噎住(choking)和干呕(gaging),干呕反射看上去很吓人,恰恰是孩子本能防止被噎住,并不觉得难受。而实际上危险有时并不吓人,比如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就在默认熟人就是安全的,实际上接近 90% 的儿童伤害都是来自于熟人。父母要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引导孩子尽可能多的了解探索世界。

除此以外,应该为孩子建立规则和界限。孩子喜欢规律,而杂乱无章的生活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吃饭睡觉这些每天进行的活动都有固定程序,让孩子对有所预期。同时也给他立规矩,孩子犯错的时候,让其承受直接结果,这样孩子能更自然的建立起因果关系。

最后:重视言传身教。

前面我们是从小朋友角度,告诉大人可以如何做。但其实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才是影响最大的。

心理学实验发现,小孩观察模仿成年人的行为非常快,尤其是同性别的。比如小孩看了大人粗暴对待一个娃娃之后,自己也会很快把其负面情绪发泄为暴力,对待娃娃。这是因为,孩子善于观察父母的情绪,父母一紧张或者焦虑,孩子立刻也能体会到,并作出反应。父母如果表现的平静,愉悦,孩子也会是这样。为了保持心态平和,你可以通过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修正自己对孩子过高预期,寻求一些必要的帮助和协作,最终,减缓自己的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