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艺术的常见印制印质

 天童老僧 2016-03-01

可以用来治印的材料很多,古印中以铜质居多,也有用黄金、玉石、水晶、象牙、犀角、黄杨、竹根、沉香、伽楠、铅铁、宝石、玛瑙、唬拍、蜡、瓷、紫砂、瓜蒂、果核等为印的。自元代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始,引发文人以石治印之风。明清以来,篆刻成为一种盛行的文人艺术,以石料刻印风行天下。直至现代、虽然也有少数篆刻家偶以铜、玉、竹、木、角或化学品等为之,但用石刻印仍占据主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晶、玉、牙、金等材料不易多得,且需要特殊刀具或加工工艺,兼之这些材料或硬、或韧、或涩、或腻,难以产生金石味等艺术效果,而所用石料一般都细腻、爽脆,易于受刀,便于表现艺术趣味,石料种类不一,名目繁多,质量优劣悬殊。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较为常用.现将各类印石略述如下:

青田石

青田石是叶蜡石的一种,产自浙江省处洲(今丽水)青田县东南山口、舌山等地,因地得名。石质温润细腻,不燥不硬,易受刀受色,能随心所欲地展现书法笔意,是最适于治印的材料。青田石色彩丰富,有淡黄、白、淡青、绿、酱紫、黑等色,其中以半透明的“冻石”为贵,最珍贵的当数“灯光冻”,其石通体明莹,透过亮光来看灿若灯辉,故称“灯光冻”,其石质纯净,温润如羊脂美玉,是青田冻石中的最佳品,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各类印石中的上乘之品。其次,还有清白光洁的“鱼脑冻”、色泽黄褐的“酱油冻”(又称“牛角冻”)、绿中泛黄的“白果冻”、紫中带黄的‘紫檀冻”,以及红,黄、黑纹斑且石性较硬的“松皮冻”等。

篆刻艺术的常见印制印质寿山石

寿山石也是叶蜡石的一种,产于福建省福州东北寿山芙蓉峰下,品种有五六十种之多,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石质白而明莹、黄而透熟。章料上方大多刻制出各种印纽,雕工细致,造型优美。产于田坑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珍品,素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田黄又称“阗黄”、“填黄”,石质晶莹透黄,有橘皮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等色,其中以色如橘皮、遍体有若隐若现的萝卜纹者尤为上品。通体透明如晶玉者称为“白水晶”(又称鱼脑冻),其白如凝脂,黄若油汁,产于水坑的“白水晶”为最优。“瓜瓢红”又称“小桃红”、“肉脂”,色彩红艳处如桃花,洁白处如纯玉,“芙蓉冻”晶莹透灵、质细润致,颜色有藕尖白、猪油白、雪白等,同时还有淡黄色的“芙蓉黄”、淡青色的“芙蓉青”等。

篆刻艺术的常见印制印质

昌化石

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县深山之中,石头颜色多样,多为五花色,以半透明和温润的石质为好,其中最名贵的是“鸡血石”。石身上有鲜红如凝结的鸡血状斑块,称做“鸡血”,其血色愈纯愈红者为石中珍品,人们往往以鸡血红的多寡来计值。鸡血红虽美,但多数鸡血石中常夹有粗硬的岩粒,称为“砂钉”,会影响用刀,甚至有时还会使刻刀崩坏。昌化石中还有色白彩灰质地略透如熟藕粉状的冻石,称为“昌化冻”,亦是较好的刻印材料。

篆刻艺术的常见印制印质其它杂石

其它适于刻印的石材还有很多,如大松石,产自浙江宁波,多黑绿色,间有洒墨斑点,石质坚硬,较难入刀;莆田石,出自福建莆田县,石身多冰裂斑纹,如哥窑瓷器般肌理,石性坚韧,刻治时应防止崩裂笔画;莱石,产自山东莱阳,石色绿者如玉,黄者如土,但石质松脆,所治之印,较难长久使用;煤精石,产于陕西,色泽光黑如漆,质坚且润,轻如乌犀,可以为印;绿松石,产自云南,质坚难刻,而另一种与之类似的绿矿石,为富铜矿石,色泽苍翠可爱,又易于着刀;房山石,产于现北京房山,外观颜色与青田石相似,但石性松嫩,有人将之冒充灯光冻或煮色后混充田黄;伊犁石,产自新疆伊犁,石质细致,易于行刀,多呈杂色花纹,亦有半透明如油脂状的冻石;另外还有丰润石、楚石、朝鲜石、宝花石、辽石、赤峰石、萧山石等等。

用来治印的材料有的名贵,有的普通,即使出自同一产地的料,质量往往也会有天壤之别。初学者接触石章尚少,很难准确鉴别,无论何地所产石质章材,总以温润美观为佳。在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下,选择贵重质优的石章,能使观赏、实用与保值相得益彰,需要提醒的是,篆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