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深亚麻_棕 2016-03-0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式是指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出来;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如: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内欺于张仪。(司马《屈原列传》)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怀王是被“郑袖”迷惑的,被“张仪”欺骗的,而“李蟠”是不被“时”限制的,“受制于人”就是被别人控制。
  二、在动词之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为”后面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贾谊《过秦论上》)
  2.吴广素爱人,士卒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天下笑”就是“被天下笑”,在例句中主语虽然没有出现,它的被动性质是很明显的,“天下”才是动词“笑”这一行为的主动者;“为用”就是“被用”,依据前文,省略了“为”后的施事者“吴广”。
  三、用“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又在动词前边用“所”字,构成“为……所……”句式;有时“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1.嬴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伤大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们宴》)
  “为……所……”句式,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因此我们掌握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为所虏”,在“为”后面并没有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但动词前的“所”仍保留,而现代汉语中只能说“被俘”,要加“所”就必须补出主语,“被刘邦所俘”。
  四、动词之前用“见”,而当出现行为的主动者时,就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另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放”就是“被流放”的意思;“见欺于王”就是“被大王欺”,由“见”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就只好在被动词后面另用“于”把行为的主动者“王”引进来。
  五、和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式相同,用“被”可以直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被”后面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如: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用“被”字的被动句式在古代不如其他的被动句式常见。除以上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外,还存在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的被动句,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
  3.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由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荆州之民附曹者”是被“逼”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作者: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张 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