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疯子人生,造就了艺术家

 简心渡惑 2016-03-01

一个精神病人画世界

梵高(Vincent van Gogh)拿着画板,像往常一样走出精神病房去作画。最终,却拿起了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他37岁。

他人生的最后两年几乎都在精神病院度过,这是他最高产的时期,创作了超过150副油画。有被大家熟知的《星空》《乌鸦群飞的麦田》。


《星空》亮彻夜空的星星,美丽而浪漫。



《乌鸦群飞的麦田》黑压压的天空让人透不过气,乌鸦们也显得焦急不安,向着遥远天边飞去,象征着希望。


梵高的少年与常人无异,是快乐的。27岁决定了走画家的路,从那以后就开始了“不被认可”的人生。

艺术不被认可,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



《红色葡萄园》唯一的梵高在世时卖出的作品,同样色彩艳丽,带给人愉悦之感。


不被家人理解,只有弟弟Theo是他的精神支柱



梵高没有收入,常年靠弟弟的寄给他的钱生活。


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高更,也威胁要离开他(才导致他精神失常地割下自己的耳朵)



这是梵高第一次精神病发作,因为这个才被小镇居民赶出Arles。


被村民厌恶,把他赶出了小镇Arles。

被女人拒绝,一生只喜欢过三个女人,两位拒绝了他,还是一位是个妓女。

(具体梵高的一生,还会有特辑“画是梵高写下的日记”)

“不被认可”的人生是悲惨的,梵高一生悲剧多于喜剧。作画却是色彩鲜艳,笔调大胆,创造了一个他想象中温暖美好的世界。梵高热爱向日葵,在法国Arles那些日子,每天不知疲倦地画着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就像梵高的心一般,向往知己、向往幸福。




1990年,梵高癫痫病好转,可是陪伴他的只有孤独。那年夏天梵高本希望,唯一人生知己,弟弟Theo去看望他,而弟弟却带着孩子回了荷兰的家。希望落空,梵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人生再没有留念,在这一年的夏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并不是一个不知珍惜生命之人,只是命运待他不公,最终被疾病夺去了生命。梵高悲惨的一生成就了他的艺术,却毁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残酷的采花人

45岁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在巴黎一间商场外,碰到了一个金发女孩,他上前对她说:“你有一张很有趣的脸,我是毕加索。” 那个女孩(Marie-Thérèse Walter)当时17岁,她成了毕加索的第一个情妇,也是他灵感的最大来源。

毕加索一生有两位夫人,据说还有数不胜数的情人和情妇,除了两位夫人以外,对他艺术有最大影响的还有五位。爱情对他来说,不是柏拉图式的,也不需要经营。每当一段激情退去,他会去寻找另一段激情。人们说,他换情人的速度,和改变作画风格的速度持平。

毕加索说:“当我爱一个女人的时候,那一切都会被她改变,尤其是我的画。”

(下文只列举了三个例子)

毕加索离开家乡西班牙,两年后来到了巴黎,遇见了Fernande Olivier。她慵懒而诱惑的巴黎前卫特质深深吸引了毕加索。使得他从忧虑的“蓝色时期”走出到了“粉色时期”。即使他们之间的火花有时化为了暴力,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却是革命性的。



Demoiselles d'Avignon 此画是影响了一个世纪的盛作,摒弃了古典派兢兢业业追求的三维效果。在他把自然的形态简化为几何时,却又用最抽象的方式画出了“第三个维度“。(毕加索后来承认画中的一位就是Oliver)


毕加索的第一个妻子(Olga Khokhlova)是俄罗斯的芭蕾舞者。她并不欣赏扭曲真实的抽象,毕加索也为了她走向了新古典主义风。



毕加索转移到了写实的新古典风格


最终因为Olga的一味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毕加索在他45岁时走向了17岁的少女Marie-Thérèse Walter。这个少女吃下了这颗不能吃的禁果,享受着这无所畏惧又无罪恶感的情欲之恋,毕加索尽兴地把她的享受变成了不朽。(下面两幅以Walter为主题的作品,双双都进入了世界最贵画作前三十之列。)



《Le Rêve》《梦》是这幅画美丽的名字。我个人最喜欢这个时期的风格,线条简洁、色彩有力、美学价值最高。



《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即使画中没有光线和阴影的强烈对比,可眼神还是会不自觉为女主角吸引,那是因为毕加索用颜色对比取代了传统的光线对比。绿叶、还有不知哪儿来的阴影和Walter透粉的身体缠绕在一起,将情色之欲表现出极致。


从拉斐尔(Rapheal)到伦勃朗(Rembrandt),再从戈雅(Goya)到博纳尔(Bonnard),男性画家都把他们生命中的女人,变成永垂不朽的灵感。但像毕加索这样,挥其才华,却也挥霍了如此多女性生命的例子,少之又少。其中最重要的七位女性,两位最终自杀,一位精神失常。从道德的角度,毕加索是可耻的,是被伦理所厌恶的。可我觉得,悲剧创造下的艺术,却是美丽的。毕加索的艺术并不是他一人的艺术,这其中沉淀的也是这些女人的热情与美丽。她们凋零的花瓣,让人怜惜,她们绽放的美态却幸得永久保存了下来。毕加索,只是画室走出的残酷采花人。



杀人犯描绘的真实

1606年5月29日,罗马,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da Carravaggio)杀死了一个年轻人(原由不得而知)。谋杀,亵渎生灵的事儿,他显赫的人脉这次也无能为力。面临着死刑,他开始了逃亡之路。

14年前,穷困潦倒的卡拉瓦乔,来到了艺术的圣地——罗马。他的不羁和狂妄,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在文艺复兴的影子下,所有的新秀们都勤勤恳恳地临摹“古典美”“神圣美”。对此,卡拉瓦乔轻蔑地说了“不”。他不打稿、不画素描,还把原本神圣的偶像,用真实的面貌带到了农民、小贩、妓女这些普通人面前,让这些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深切的情感。



根据圣经,圣母的死只是她走去天堂的路。本是神圣的主题,可是卡拉瓦乔把圣母的死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了。哭泣的侍女,悲伤的哀悼者,无一不在表达一个主题——圣母,即使去了天堂,可是她人间的肉体死了,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的写实手法,打破了画框,把画搬到现实,把观者带到画作。



这幅画里,背靠着我们的男孩接到对面帮手的信号,正在从背后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牌,打算出老千。如此决定性时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不在看一幅画,而是身临其境。


新颖的风格(属巴洛克风格)让他受到了很多有钱有势的赞助者青睐。如此名声大噪,让他暴戾的本性变本加厉。打架、斗殴、惹是生非都是家常便饭,青睐他的才能,卡拉瓦乔的赞助者庇护保护着他。

直到他被卷入了谋杀,赞助者们没有办法洗清他的罪行,只能帮助他逃到那不勒斯(Naples)——这样一个杀人放火都是常事的地方。他给他赞助者的回报,是一幅画。

为了逃脱通缉他的人,卡拉瓦乔不久后又前往马耳他,加入了马耳他骑士团寻求庇护(这是当时欧洲一个最富裕也最有地位的组织之一)。与往常一样,他的艺术才华为他铺好了阳关大道。



这是卡拉瓦乔在马耳他的作品。强壮的刽子手,抱紧头不敢看的妇人,圣约翰脖颈处涌出的鲜血,每一处细节都在宣扬这场景的血腥之处。


“骑士”的头衔给了他地位、尊敬,仿佛也洗清了他的罪孽。只是本性难移,他又一次卷入打架斗殴,这一次他被关进了地牢。好不容易逃脱之后,接下来的人生又是一系列的逃亡,最终在逃亡之路去世。(死因有争议)

卡拉瓦乔从不是一个圣人,他生活在真实的市井里,见到了大量底层人群,看到赌博、斗殴、贫困,看到人性的丑陋和残酷,更多的他是那其中一员。这让他具备了描绘高贵画家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愤怒、极度悲伤、恐惧和情欲。

“他颠覆了美,他使自己难堪、丑陋,他绝望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失败与惨伤。”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

艺术不仅仅是高雅的,也是真实的,哪怕那真实让人恐惧、让人难以接受。上帝是创造万象的,他给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才华,也给了我震撼心底黑暗情绪的画作。



额外说(历史和现在)

艺术的价值,从不在于平庸。生命终有一逝,艺术却可以经久不衰,上帝大概是摸透了这个道理,才创造了这些人。他们或邪恶或悲惨,他们动荡的一生最终都奉献给了艺术。我想他们拥有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不愿与之交换的人生,因为他们牺牲的是平凡幸福的“小我”。

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开创了雅典的哲学时代,当原本民主制的雅典恢复奴隶制时,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17世纪,伽利略的书籍大卖,第一次将科学普及了群众,却对教会地位产生威胁,最终伽利略被教会终身囚禁。艺术也罢,哲学也罢,科学也罢,那个时候,革命都伴随着牺牲与不幸。

那时候的群众,是底层人民,没有教育,没有文化,贫困和精神压迫可能就是他们的一生。那时候的伟人,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背负全天下的责任,苦了的自然是伟人。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古人奋斗出的世界里。这时候的人们是有思想的、有艺术情怀的、有生命张力的,每一个每一个都是鲜明跳动的个体。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小我”的社会,社会发展的使命,我们不用“少数人”来背,我们这些“多数人”只要倾其才华,努力生活,一样可以创造革命。

记住那些疯子艺术家,是为了缅怀历史。而创造现在与未来的,更多的只是幸福的艺术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