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日本跑马拉松也会被服务细节感动,无所不在的人性化

 真友书屋 2016-03-01

作者:liangzi

原文来自:http:///?p=2774


日本有一个网站叫runnet,里面有日本国内的各项跑步活动的信息,选手可以给自己参加过的比赛打分。去年我因病弃赛的富士山马拉松,在runnet上平均得分是76分,同行参赛的朋友说,如果以这样的标准,那国内的比赛中,上海马拉松勉强可以算及格,而北京马拉松肯定是在及格线以下。


而去年的京都马拉松,得分是92.2分。


即便是春节期间生病,赛前二十天跑量只有6公里,但对92分的好奇,和颜值颇高的完赛奖牌,还是促使着准备不足的我去参赛了。

(图片来源:京都马拉松Facebook账号)


而组织之完善,竟然并不需要到比赛日就体现出来了,赛前正好一个月的时候,收到了来自组委会的邮件,提醒可以提前下载参赛说明,下载下来的是个PDF文件,而且我下载到的是简体中文版。


这份参赛说明,没有市长致辞之类的废话,没有大幅广告,一共八页,基本上全是跑者需要关注的信息,这里截图其中一些细节:


(图片来源:主办方发给选手的参赛说明)


跑马拉松的人都有在比赛前排空的习惯,因此对起点处洗手间的需求非常看重,京都马拉松主办方在发给参赛者的说明中,用了半页纸专门来介绍起点的洗手间设置,每个位置有多少个洗手间,多少个男用多少个女用,都标记的清清楚楚,总共有597间洗手间。上面这张图上,除了洗手间的量词用了“基”之外,全无槽点。


(图片来源:主办方发给选手的参赛说明)


起点、终点和沿途,都准备了足够多的洗手间。你看,其实组委会是知道洗手间在中文里的量词是“间”而非“基”的,猜测是因为翻译成简体中文的时候,只翻译了文字部分,而示意图部分并没有翻译,而是直接拿了日文原版的图片。



(图片来源:主办方发给选手的参赛说明)


马拉松比赛的长距离,对参赛选手的心脏是巨大的考验,比赛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心脏骤停,而对于心脏骤停,用除颤仪是最好的救助手段,国内的一些比赛,偶尔会传出来因为救护车赶到不及时导致伤亡的新闻。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跑者,京都马拉松在沿途每400米设置了一台心脏除颤仪,这意味着无论跑者在任何地方发生意外,都可以确保200米内有一台除颤仪。


(图片来源:京都马拉松Facebook账号)


不仅如此,在赛前主办方还举办了专门的培训,教给志愿者们如何做心肺复苏。根据赛前发的这份参赛说明,得知本届比赛一共有15000名志愿者,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参加这个心肺复苏的培训。


(图片来源:主办方发给选手的参赛说明)


接下来是震惊了我的是补给菜单,是的,补给品还居然有菜单,而且这里面种类之多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用一句适合用日本口音的英语句子来描述这件事,就是:supplies is surprise! [1]


(图片来源:主办方发给选手的参赛说明)


在参赛说明的线路图的一角上,还专门开辟出了一小片区域,提示选手可以剪下来随身携带,上面是每个补给点的位置,以及对应的补给内容,甚至还标了每个补给点位于道路的哪一侧,剪下来这部分的右侧,则是每个关门点的位置[2]和关门时间。


以上是我发现的一些细节亮点,我把参赛说明上传到了百度云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下来仔细研究一下(http://pan.baidu.com/s/1pK6eqb5)。


光是在赛前发放的电子版参赛说明里,就已经能体会到组委会的用心,那实际到了现场,接触到了工作人员,又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京都马拉松的物资发放,是在终点附近的京都市劝业馆里,外国选手有三个专门的窗口接待,每个窗口有两个工作人员接待,看到我拿的中国护照,就用中文与我交流,中文说的标准、流利、清晰,而每个窗口后面,都有七八个志愿者在协助寻找参赛者的号码牌等物资,因为人手多,所以效率很高,很快就可以找到每个人的东西。


取完号码牌等装备,接下来就进入了展厅部分,一些常见的设置,比如赞助商的广告位,卖运动商品的展台,自不必提,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处:


有一片区域摆放了一些椅子,椅子前面是一台电视机,上面在高速循环播放着赛前拍摄的赛道实景录像,跑者可以在这里提前看到路线情况;在一大片展墙上,贴满了主办方选出来的参赛者提交的照片,一共一百张,想想如果自己的照片被选出来挂在墙上,应该是很开心的吧;为了避免比赛当天地铁买票的地方发生拥挤,主办方还专门把地铁公司的人请了过来,在现场提前卖票。


第二天早上坐地铁到了起点附近,发现提前买了地铁票还有了一个意外的好处,比赛当天,地铁站增设了专门的临时出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之下,人虽多但并没有丝毫的混乱。出站排成了两队,一边是使用IC卡(类似北京的一卡通)的,而另一边则是买了磁性票的,京都的本地人用IC卡的居多,所以那边排队较长,而我们这些买了票的,则可以很快的出站去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站口,并不需要把磁性票插入机器,而是有工作人员拿着托盘在收票,这样又比用机器识别再出站快多了。


从这件小细节上,也可以看出,马拉松的组织,并不是只有比赛自身,而是需要多方通力配合,在任何细小的环节上,都尽力为选手着想,让选手可以更流畅地参赛。




京都马拉松的分区起跑管理的也很有秩序,按照之前比赛的最好成绩,从A到K一共10个区域[3],每个字母代表不同的完赛最好成绩区间,这10个区域分散在两个400米的跑道上,跑道的内圈是选手起跑区域,外圈可以自由走动、热身等,内外圈之间用绳子和锥桶分开,不拥挤不混乱。关于串区起跑也有一个有趣的规则:快区的选手可以去慢区起跑,而慢区的选手不能去快区起跑,这既保证了水平高的选手可以优先起跑从而更好地发挥,又给了想一起跑、但号码不同区的人在一起跑的机会。


至于沿途的补给,水和运动饮料从始至终是充足的,没有出现过北马那种到了最需要水的35公里处补给点的水发光了、有的选手不得不在垃圾桶里翻别人喝剩下的半杯水的情况。赛前指南上看到的各种零食,我印象中吃到了橘子、香蕉、红豆沙面包、羊羹、米饼,因为吃的太撑,有两个零食补给点直接跳过了,没仔细看提供的是什么东西,小西红柿和草莓始终没有见到,可能是因为我跑太慢已经供应完了吧。



后来在京都马拉松的官方Facebook上,发现了曾经确实是大量供应过草莓的。不过,看这个A开头的选手,应该是跑很快,最好成绩或许在3小时以内的选手,可能草莓供应还是有限,等我这样的跑渣跑到的时候,已经分发完毕了吧。



(图片来源:京都马拉松Facebook账号)


补水点有一处细节不得不赞一下:每个补给点都是自带进度条的!到补给点,首先会有一个标记告诉你这个补给点都有什么东西(水、运动饮料、食品),每样东西有几组桌子,每组桌子前面,还会用1/4这样的标记这是第1组、本个补给点一共有4组。



遥想国内参加过的某件想不起来具体哪件的赛事,号称都是300米长豪华补给点,但是并没有这样的进度条标记。比赛的时候,因为选手很多很密集,视线无法看到远方,不知道补给点到底有多长,所以很多参赛者不得不一窝蜂挤到前面几组桌子上,志愿者忙不过来,只能不停的喊“不要拥挤,后面还有”,而后面的补给桌上,去拿补给的选手很少,志愿者又会有些闲着。像京都马拉松这种带进度条的补给点设计,选手经过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前方还有多少桌子可以提供补给,根据情况选择人少的桌子,不必担心错过补给。


这就使得在京都马拉松上,并不会出现国内比赛里那种需要志愿者大声喊“不要拥挤,后面还有”的情况,而是可以像这样伸出手来把水杯递给参赛者,让人觉得,不去拿一杯都对不起这样热情的笑脸:



而且肯定有朋友能注意到,补给点附近的地上很少有丢弃的水杯,这是因为,每组补给桌旁边都会有垃圾桶,补给点完了之后,间隔一定距离再会放几组垃圾桶,一直到几百米开外,还会有垃圾桶提示:这是本补给点的最后一个垃圾桶了,要扔就快扔吧。这样精细的设计,也使得那些追求速度的选手,可以拿了水之后边跑边喝,一直过了补给点之后,还能有机会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而不是随手扔在地上。



42.195公里的赛道,安排了39个厕所,平均一公里多一点就有一个厕所,每个厕所会标记本处有多少个便位,下一个厕所距离还有多远,有专人组织排队,厕所旁边有洗手的水池,上面有洗手液,还会有专人负责给卫生间里加卫生纸。


加油的队伍种类繁多,各种鼓乐队,修女唱哈利路亚,和尚排队加油,传统艺妓的表演,女校学生的尖叫,市民的击掌,不一样的人,一样的热情。


赛道上还有一处让我震惊的地方:市民是可以在赛道上横穿马路的!他们是这么做的:几个志愿者抻着一条长绳子,先让比赛选手都在马路的左侧跑,把行人放到马路中间来,然后再通过长绳子,让选手到从右侧跑,刚刚过到马路中间的行人就可以继续通行过马路了。


(图片来源:京都马拉松Facebook账号)




完赛后,会有志愿者把披毛巾披到选手肩上,奖牌直接挂在选手脖子上,会热情的跟每个完赛者说“お疲れ様でした”(您辛苦了)。




取包处按照号码的顺序把包包排成了方阵,参赛者到了取包处,都不需要跟志愿者说话,志愿者会主动看选手胸前的号码布,根据方阵里的顺序,几秒钟找到包交给选手,效率极高。(此处想起了扬州马拉松取包处的混乱)



赛前发装备的劝业场里,赛后也是给选手提供服务的地方,这里有免费的味增汤,热水池子泡脚,免费的按摩(然而他们下班太早我没有及时赶到)。说起泡足汤这件事来,很能体现国民性格:为了这个,我提前把压缩裤换下来了,旁边的日本人的压缩裤上,小腿位置有拉链,拉开就直接可以泡了,而另一边的台湾人,不光换下了压缩裤,还换上了他们最爱的人字拖。



最后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情,是在劝业馆的出口处,有一位老太太志愿者,我特地盯了几分钟,从出口每出来一个人,她都会鞠躬说一句“您辛苦了”,来来往往那么多跑者,不知道她那天需要鞠多少个躬。


有16000个跑者的比赛,主办方安排了15000个志愿者来提供热情的服务,加上所有这些体贴入微(体现了日语中“優しい”一次的含义)的细节,京都马拉松完全配得上92这个分数。在runnet上,跑者对京都马拉松打分最低的单项是赛道:从5到15公里的大坡让很多选手叫苦不迭,赛道周边虽然有很多古迹,但匆匆跑过,无法感受其中的历史感,赛道人文风景,自是比不上富士山、樱花季、红叶季的自然风光。而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排除拖后腿的赛道的影响,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打分,应该是比92更高的分数。


希望国内马拉松比赛的组织者,能报名参加一下日本的高分马拉松,体会一下高水平的比赛组织是什么样的。


2015年的综合打分排名的前十是这样的,是的,有着如上服务和组织的京都马拉松,在日本连前十都排不上。


亦可查看更详细的情况(http:///report/ranking/ranking.do):





对了,万一有人问我成绩的话,下面是我准备的答案:春节期间感冒七天乐,跑量严重不足,直接导致20公里就开始抽筋,之后进入走跑交替状态,最后5公里更是几乎一步没跑,好在总算是没有被关门。完赛成绩5小时36分,个人最差纪录。京都,我对不起你!


[1]. 是这样一则笑话:

有一个德国人、法国人、及一个日本人要到矿场工作。
老板是个美国人,他对德国人说:你的体格不错,你负责苦力。
老板对法国人说:听说你是工程师,你负责采矿的计划。
而对日本人他说:你很瘦小。你负责supplies(补给)
然后隔周,他们便开始上工。
几天后德国人及法国人发现日本人不见了,找了很久后他们决定还是先回头工作。
德国人开始工作的时候,日本人突然跳了出来,
大声叫到: 「Surprise!」


[2]. 关门,马拉松比赛不可能无限期占用道路,因此比赛都会有关门时间,在关门时间到达之后,就会开放道路,请选手离开赛道,避免长期影响交通。除了在终点设置关门外,一般也会在沿途的若干位置设置相应的关门时间。


[3]. 我没有算错,A到K虽然是11个字母,但是中间跳过了I,猜测是为了避免被当成数字1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