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的碎片(下):众叛亲离|郭建龙

 昵称30252515 2016-03-02


土耳其古希腊风情小镇塞丘尔克,夜间的废墟

 


奥斯曼帝国的崩溃是一次大地震

在这次地震中产生了诸多中东国家

余震一直持续到今天

 

 

文|郭建龙(行者、自由作家)



整个中东都恰好处于遗忘期

要将对它们影响最大的帝国忘掉


我曾经试图在他国的土地上寻找当年奥斯曼的影子。

 

在埃及、约旦和黎巴嫩,或者远望沙特和叙利亚时,都希望能看到当年苏丹统治时代留下的记忆。甚至后来我离开埃及后,乘船南下去往那个叫做苏丹的国家,那儿也曾经从名义上从属于奥斯曼帝国。

 

然而有趣的是,我可以从这些国家找到更为久远的历史,却看不到任何关于奥斯曼人的痕迹。奥斯曼帝国被当年的臣民们遗忘了,或者毋宁说掩盖了。

 

在埃及,处处都是古埃及法老们的雕塑和遗迹,埃及人虽然已经说起了阿拉伯语,信仰了伊斯兰教,却仍然以异教的古埃及为荣,在商店里陈列的是图坦卡蒙的金面具、荷鲁斯和斯芬克斯的神像,在大街上,处处是以拉美西斯或者内弗蒂蒂命名的酒店。这里还有埃及艳后克利奥巴特拉游泳的海滨、温泉,亚历山大问神的神庙,以及萨拉丁建造的城堡,却看不到任何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记号。对埃及人来说,臣服于奥斯曼人的历史是必须忘掉的。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里的亚历山大雕像。这位伟大的征服者当年就从土耳其的土地上经过,去往埃及、波斯和印度三大文明中心。

 

在约旦和黎巴嫩,人们纪念的是罗马帝国的遗迹,杰拉什(Jerash)、巴尔贝克(Baalbek)、比布鲁斯(Byblos),一个个灿烂光辉的名字让阿拉伯人陶醉不已,他们都以被罗马帝国征服过,成为奥古斯都的奴隶为荣,却从来不想回忆奥斯曼时期的事情,虽然奥斯曼时期的政策要比罗马宽容得多。

 

整个中东都恰好处于遗忘期,要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帝国忘掉,仿佛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些国家之所以这么对待土耳其,是在不自觉间跟随欧洲的思潮。奥斯曼人不管如何宽容,在欧洲人的眼里始终是一个蛮荒的帝国,它的苏丹竟然能娶无数的老婆,这让欧洲的国王和僧侣们多么妒忌,仅此一条就足以说明它的落后。欧洲人的心态又影响了阿拉伯人,让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这个对他们影响巨大的帝国。

 

但不管他们再想遗忘,奥斯曼仍然是近代时期最大的霸权之一。我曾经在土耳其、黎巴嫩和埃及都看到过地中海,这个海曾经是罗马的内海,但不要以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比罗马小,虽然它只囊括了地中海的东部,但它曾经深入到东欧的大森林中,将黑海当做了内海,同时控制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文明发源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东的两河流域、以及希腊半岛。它控制了世界上除罗马之外的所有圣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麦加和麦地那、亚历山大。

 

就算是它崩溃后,所有离它而去的碎片也并没有立刻获得安宁。实际上,从奥斯曼帝国剥离出去之后,中东的乱局才正式开幕。不管是叙利亚的内战,还是巴以冲突的恶果,以及伊拉克的独裁和混乱,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次的权力重塑。

 

可以说,土耳其帝国的崩溃是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产生了诸多中东国家,但地震之后,由于各个国家的领土和边界是如此混乱,必然造成无数的余震,一直持续到今天。

 

 

英国人试图让阿拉伯人意识到

在突厥人的帝国内部苟活是一种悲哀


奥斯曼帝国对于中东的统治带着世俗和神权的双重色彩,土耳其苏丹既是世俗的统治者,也拥有着哈里发的称号。哈里发这个称号来自先知穆罕默德之后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所谓哈里发,最初被认为是先知在俗世的继承人,负责统治人间事务,后来,哈里发不仅管俗世,也成了宗教领袖。

 

古老的阿拉伯帝国被蒙古人毁灭,最后一个哈里发被蒙古人杀死,伊斯兰的宗教权威也逐渐转移到了土耳其人手中。奥斯曼土耳其在征服了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后,它的苏丹给自己加了一个哈里发的称号,成为了集宗教和世俗权威于一体的统治者。

 

在奥斯曼治下,阿拉伯人虽然成了被统治民族,却拥有着较大的自主权。甚至他们还获得了不少好处。由于帝国疆域广阔,他们可以方便地在帝国内迁徙,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借此保持了经济上的独立性。

 

如今,如果一个阿拉伯人想从伊拉克进入以色列,简直比登天都难。在一百多年前,根本没有约旦、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这些国家,有的只是一个大的奥斯曼帝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为了对抗奥斯曼,试图寻求阿拉伯人的支持,唤醒阿拉伯人光荣的过去,让他们意识到,在一个突厥人的帝国内部苟活,是阿拉伯人的悲哀。这种宣传是阿拉伯人试图遗忘奥斯曼帝国的原因之一。

 

宣传之外,英国人还在阿拉伯人内部寻找地方势力进行合作,鼓动他们起来造反。

 

除了英国已经控制的埃及之外,当时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主要是两个家族,一个是位于半岛内陆地区(内志)的沙特家族,另一个是位于圣地汉志附近的哈西姆家族。

 

在战争之前十几年,沙特家族的领袖伊本·沙特刚刚夺取了利雅得,正处于需要巩固的时期,英国人敏锐地觉察到他需要钱,于是立即提供了一笔年金,获得了沙特家族在战争中的忠诚。

 

和沙特家族相比,哈西姆家族的历史更为悠久,一直把阿拉伯人的荣誉视为第一要务。哈西姆家族控制的土地也更有战略意义。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所在的地方叫汉志(Hejaz),这个地方如今属于沙特阿拉伯,但在一战时期,汉志却是哈西姆家族的领地。其家长侯赛因·本·阿里(Hussein bin Ali,Sharif of Mecca)获得了奥斯曼帝国的任命,成为汉志总督。但这位汉志总督却并不感激奥斯曼苏丹,他已经意识到,阿拉伯人需要脱离土耳其人的统治,建立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家。

 


麦加大清真寺

 

当英国人来联合侯赛因·本·阿里时,他乘机提出只有英国人帮助阿拉伯人建国,双方才能联合。根据协商,到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支持阿拉伯人脱离土耳其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北到阿勒颇,南到波斯湾,东到伊朗边境,只有一些已经存在的小国如科威特、也门、阿曼,以及若干叙利亚城市可能不包括在内。

 

侯赛因·本·阿里是战略眼光一流的政治家,他从一开始就试图建立统一的政权。如果按照他的设想,能够把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也许真的可以避免未来的百年战乱。但不幸的是,侯赛因·本·阿里的谈判对手却是英国人。他以为英国人会像阿拉伯人一样守信用,这个看法却落空了。

 

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承诺是无比重要的,一旦承诺,就必须遵守。即便到了现在,阿拉伯人仍然遵循着与古代一样的原则:不管是做买卖还是谈政治,在谈判的过程中吵架是正常的,可一旦达成交易,做出了承诺,哪怕是口头承诺,就必须无条件履行,否则就会受到安拉的惩罚。但在英国在政治实践中,却慢慢地形成了另一套规则:只要没有成为双方签字的正式条约,任何谈判时的谅解、个人的口头承诺等,都不承担强制履行的义务。

 

在将侯赛因·本·阿里争取到反抗奥斯曼人的行列后,英国政府却并没有将他的要求当回事儿,转手将整个叙利亚许给了法国,并许诺给犹太人巴勒斯坦定居权,加之英国人要利用沙特家族牵制侯赛因,不可能将双方的领地合并。这些相互冲突的约定使阿拉伯人所居住的地区不仅没有联合,反而被切碎成了小块。

 

 

他们本来不属于一个国家

却被法国人强行捏合在了一起



 在中东地区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法国按照约定,也派出部队进入了叙利亚,从英国军队手中接过了控制权。在此基础上,法国再次将叙利亚拆开,分成了大黎巴嫩和叙利亚两部分,这个地区进一步碎片化。

 

所谓大黎巴嫩,是相对于原来以黎巴嫩山和沿海为中心的黎巴嫩地区(可以称为“小黎巴嫩”)而言的。与阿拉伯其他地区不同,“小黎巴嫩”是一个以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为主的地区,马龙派是东正教的一个分支,在公元四世纪,一位叫马龙的圣徒(St. Maron)在叙利亚地区建了一座修道院,吸纳了数百名弟子,在他死后,这些弟子依托于寺院,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派别。这个派别坚持一性论,即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和主流的基督教所持的观点(基督具有人神两性)背道而驰。

 

随着阿拉伯的征服,马龙派这个孤立的基督教派别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并在“小黎巴嫩”占了人口多数。

 

在“小黎巴嫩”,伊斯兰教徒则大部分来自一个特殊的派别:德鲁兹派。从根源上来说,德鲁兹派属于什叶派的一支,但在教义中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氛,当然,在叙利亚的任何教派,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杂入了太多的神秘主义,这神秘主义的来源或许来自于希腊哲学,或许来自于波斯的拜火教。再加上德鲁兹教徒奇怪的装束(每个男人都戴一个圆筒小帽),不管是正统的什叶派还是逊尼派都认为这个派别有些另类。

 


德鲁兹派教徒


到法国人接手叙利亚时,法国人希望加强对这个“小黎巴嫩”地区的控制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由于挨着地中海,拥有良港,它的战略价值要比叙利亚其他部分大得多。但这个地区也是最难管理的一部分,因为这里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治意识,在行政机构里,基督教马龙派也过于强势。如果一个派别过于强势,它就会骄傲自大不听话。法国人决定进行合纵连横来对付它。

 

法国人的方法是:将叙利亚其他一些伊斯兰教占多数的地方划归黎巴嫩,这些地方在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附近,在几百年来就从属于大马士革,以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为主。这就是“大黎巴嫩”的来历。大黎巴嫩包括贝鲁特,也包括北方的的利波里,南方的泰尔和西顿,加上贝卡谷地和巴尔贝克,这些地方构成了现代黎巴嫩的疆域。

 

随着黎巴嫩的扩大,逊尼派人口陡然间增长了八倍,什叶派人口增长了四倍,马龙派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了。

 

法国人的做法把黎巴嫩变成了世界上宗教结构最复杂的国家。在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马龙派、正教徒、德鲁兹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小教派林立,他们本来并不属于一个国家,却被法国人强行捏合在了一起,为将来的冲突埋下了火种。

 

这次划界还为黎巴嫩和叙利亚之间留下了纷争的隐患,叙利亚一直对领土损失耿耿于怀,并以此为借口,在危机时干涉黎巴嫩政治。

 

在法国的影响下,两个并不存在的国家被创造了出来,并留下了复杂的宗教问题,形成了百年争端。

 


一百年前既没有伊拉克,也没有以色列

英国人说了声“变”,这些国家就出现了


在叙利亚的南方和东方,则是英国主导的几个国家。英国人的策略是:在托管的土地上建立当地人的政权,形成新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交给了当地人,却在经济上服务于英国人,在政治上依靠英国政府的帮助,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当法国人占领叙利亚时,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做过一次抗争,奥斯曼帝国的汉志总督侯赛因·本·阿里和他的儿子们曾经与英国人合作反抗奥斯曼帝国,他们得到过英国人许诺,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当英国人食言后,哈西姆家族决定撇开英国人单干,领头的是这个家族的费萨尔亲王。他组织了武装力量,乘战争刚结束,法国人还没有派军队过来,他占领了叙利亚的西部地区,宣布建国,费萨尔自任叙利亚国王,他的哥哥阿卜杜拉被封为伊拉克地区的国王。

 

但是,随着法国人根据英法约定占领叙利亚,费萨尔却在犹豫不决中放弃了反抗,撤出了叙利亚。由于费萨尔曾是英国的盟友,英国人决定给费萨尔以补偿,从剩余的阿拉伯地区分离出伊拉克作为一个国家,立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

 

而原本被宣布为伊拉克地区国王的阿卜杜拉是费萨尔的亲哥哥,英国人为了安慰他,也给了他一块土地:外约旦。所谓外约旦,原本属于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于犹太人纷纷迁往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人为了便于管理,将巴勒斯坦以约旦河为界划成两部分,约旦河以西地区为犹太人的移民区,而约旦河以东则单独成立国家,称为外约旦,也就是现在的约旦哈西姆王国。

 

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类似,约旦和伊拉克的边界也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人为造成的。在约旦和伊拉克之间有大片的沙漠地带曾经属于叙利亚,但是,英国人在伊拉克有油田,为了从伊拉克铺设输油管道通往地中海,英国从法国手里索取了一部分沙漠地带,约旦和伊拉克连接在了一起。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里的古巴比伦彩釉城砖,发现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但在发现之时,那儿属于奥斯曼帝国。


 相对于伊拉克,约旦的民族关系更简单,以逊尼派为主,而在伊拉克则变得非常复杂,虽然王室是逊尼派的,但是人口却以什叶派为主。除了这两派阿拉伯人之外,伊拉克北部山区还有另一个民族: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与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都不同源,而是属于更早的印欧人。当数千年前,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迁移到伊朗、印度、土耳其,形成波斯人、印度人、赫梯人的时期,库尔德人就存在了,他们和欧洲人的血缘比阿拉伯人近得多。

 

库尔德人主要居住在土耳其东部、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的山区。当土耳其被瓜分时,库尔德人也想和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一样,单独建立国家,但由于他们政治影响力太小,呼声没有人听,于是,库尔德人分布在了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的边境地带,至今仍然没有独立的国家。

 

当我在土耳其东部行走,进入库尔德人地界后,被当地人告知一切都是库尔德式的,如果你敢于称当地为土耳其,就会立刻被严肃地告知,这里是库尔德斯坦,也就是库尔德人的土地,不是土耳其斯坦。他们穿的衣服也不是“土耳其式”的,而是“库尔德式”的,当然这只是文字游戏,因为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就连土耳其烤肉也改成了库尔德烤肉,但两者的味道上实在没有什么区别。

 

就这样,奥斯曼帝国统一的国家解体了,而哈西姆家族建立统一国家的理想也没有成为现实,中东曾经较为简单的民族结构被几条不规则的边界划成了碎片,在这些碎片上建立了众多的小国。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几大势力角逐的结果,一切都没有考虑全面,中东就在一种随意性中走向了未来。

 

但这仍然不是最复杂的,因为还有犹太人问题。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原本可以相安无事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种平衡



在中东旅行,锡安主义(Zionism)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词汇。在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这个词都和魔鬼是同义词,但在阿拉伯世界之外,这个词却代表着一种积极的自救。

 

所谓锡安主义,就是不堪忍受欧洲排犹思想的犹太人意识到,如果要摆脱在世界上受压迫的地位,就必须建立犹太人的国家。欧洲十九世纪的排犹思想已经非常严重,不仅仅是德国,在法国、俄国等地都出现过排犹事件。

 

在历次排犹中,奥斯曼帝国管辖下的广大领土都是犹太人的好去处。犹太人走投无路时,奥斯曼帝国苏丹却张开双手欢迎他们前往定居。

 

十九世纪末,锡安主义者们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环境,认定移居耶路撒冷的计划是可行的,他们从全世界范围邀请犹太人迁居到巴勒斯坦,并号召全世界富有的犹太人捐款,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进行种植。

 

如果中东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那么犹太人问题也许并不会恶化。任何人只要服从奥斯曼帝国的法律,买卖自由,都可以获得允许后迁入或者迁出。奥斯曼法律可以保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生活在统一的法律之下,不管谁触犯了法律,都会受到同样的惩罚。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种平衡。

 

一战中,嗅出土耳其必败的犹太人在英国大规模活动,争取英国人支持犹太人的迁居活动,于是犹太人迁居第一次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西方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但他们得到的只是含糊的答复,公元1917年,著名的文件《巴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承认犹太人有权在圣地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但不应影响现有的阿拉伯人的生存和权力。《巴尔福宣言》其实是含混的,比如,这个犹太人之家并不一定是国家,而有可能是社区。

 

到了战后,随着英国托管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在圣地的移民活动出现了加速。英国托管政府为了保证移民不会引起本地的资源紧张,规定了移民定额,并规定移民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实现自给自足,才能移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定额出现了失控,从最初的每月1000人增加到每年四万人。

 

锡安主义者的打算是:由于托管有期限,最终巴勒斯坦是要独立的,犹太人必须赶在英国让巴勒斯坦独立之前,通过移民使犹太人占到当地居民的50%以上,到时即便要独立,也会建立一个犹太人主导的国家而不是阿拉伯国家。随着约旦、伊拉克的纷纷独立,犹太人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

 

从这时起,巴勒斯坦问题就变了味。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是希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双方生活在平等的法律之下,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去强迫另一方;而英国托管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梦想成为一个新国家的“主人”,并把本民族利益置于另一个民族之上。到这时,这片土地上的悲剧已经注定,唯一没有确定的,只是谁能胜出了。

 

最初时,犹太人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障碍:阿拉伯人的高出生率。阿拉伯人虽然不移民,但是本地阿拉伯人的出生率就保证了人口的高速增长。犹太人费尽努力,在1939年使人口达到接近45万人,但还是只占总人口的不到30%。但在另一个方面,犹太人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就是购买土地。

 

由于犹太人有着丰富的国际捐款,将巴勒斯坦最好的土地都购买到了手。按照以前的规则,当土地权利变更之后,新的地主并不能赶走耕种土地的佃农,佃农仍然可以继续种地,只需要把租子交给新主人。但是,犹太人购买土地之后要自己耕种,不得不把阿拉伯佃农们赶走。土地买卖规则的不同造成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也让阿拉伯人自发地反对犹太人移民。

 


1937年前英国在巴勒斯坦委托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老城游行示威,反对犹太人移民进入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之所以反对犹太人,另一个原因是犹太人带来的大量货币推高了物价水平,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资源有限性已经供养不起高速增长的人口。阿拉伯人普遍比犹太人贫穷,更加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更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解的是,巴勒斯坦曾经是奥斯曼土耳其治下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可随着沙特、约旦、伊拉克等落后地区都建立了国家,巴勒斯坦反而经受着新一轮的折磨。他们认为这是英国人造成的,于是选择了暴力反抗英国。

 

如今的世界已经忘记了巴勒斯坦曾经比沙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都富裕,那儿的阿拉伯人也更友善、更开明。随着百年巴以冲突的恶性循环,巴勒斯坦终于成了阿拉伯世界最贫穷落后的难民区。

 

当巴勒斯坦人选择反抗英国的时候,英国人的托管政府越来越放弃了中立政策,更加偏向于犹太人,并逐渐形成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分别建国的想法。

 

到这时,那一地的奥斯曼碎片都已经出现了,随着一个超级帝国的解体,这些帝国的碎片开始了百年的颠簸。它们首先要和托管国作斗争,争取独立。之后,它们的精英要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国家,并步履蹒跚地开始学习如何统治。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经济不平衡、部族矛盾,将他们深深地纠缠在一起。直到百年后,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今天,我们还听到那些碎片继续破裂的声音。



回复郭建龙奥斯曼帝国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可阅读《奥斯曼帝国的碎片》(上、中)

 

郭建龙  行者

曾经的IT工程师、财经记者。科技专栏作家。近年行游世界,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著作。


作者授权剑客会首发



剑客会|有温度的思想


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转载请注明来源:剑客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