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这个培训太神奇!湖北CMC模式,教师教育的“课改旋风”

 Purefact 2016-03-03


小编说

一个4000名教师的培训,组织方需要委派多少人管理?答案是:1个人。

一名在大山深处生活30多年的农村学生家长,在全省大会上演讲,需要培训多久?答案是:一个下午。

“太投入了!整整3个小时,我完全忘记了手机的存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敏霞激动地说。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培训?

“像海绵吸饱了水、气球充足了气、铁弓绷紧了弦,充满张力,饱含生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这样概括。

创造这些奇迹的是一种被称为“CMC”的教育模式,这项发轫于湖北的模式,正为教育部优秀特岗教师相关培训所采用。CMC提出“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手段培训教师,然后要求教师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刮起了一场教师教育的“课改旋风”。





30多年来,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大柏村村民彭桃英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但想起自己在2015年全省教师节大会上的演讲,她直言“像做梦一样”。这位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年妇女,使用了一种叫PSS的分享方式,在6分钟里,讲述了教师到她家家访的故事,把全场听众感动得泪流满面,也感动了出席会议的省委书记和省长。

“有了PSS,人人都可以轻松当演讲家了。”彭桃英仍在回味大会经久不息的掌声,略带羞涩却不无兴奋地说。

PSS即“图式分享会”(Picture Sharing Session)模式,是CMC教育课程模块的创新点之一,演说者只需要把准备表述的文字分段贴在PPT上,播放图片时念出来就行。而听众的感受是,每张图片就像电影里交叠更替的画面,下面的话语就像字幕。

CMC认为,培训作为一种教育,仅有课程(Coures)远远不够,还需要“文化(Culture)、管理(Manage)”,这三者是新型教育管理的核心要素,正体现了CMC教育秉承的“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教育舞台思想”。

在过去的10多年里,通过对上百所学校的点对点调研和4万余名教师的面对面培训,CMC教育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师教育的全新路径,展开了一场教师教育“新课改”,力图走出“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培训教师,却要求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怪圈和窠臼。


2

文化塑建:唤醒个体自我觉醒,统一团队价值追求

2004年,22岁的范献龙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这一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一项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范献龙报名参加。

找不到工作才到农村去的各种猜测和议论,让这些新教师心里有许多顾虑。作出这样的职业选择,底气、信心、信念在哪里?

新教师上岗前被集中在武汉参加培训。受省教育厅安排,夏风负责培训管理。相关培训机构曾提过一个课表方案,全部是关于教育教学内容的专家讲座。

对于这些经历迥异、个性不同的新教师来说,专家讲座真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惑吗?从2004年起,培训班开始着手加强教师团队文化建设,不断强化每名新教师的身份认同感、集体归宿感和职业荣誉感。

培训班为每名新教师配发“朝阳穗翅徽”文化衫,鲜红的“教师”二字印在朝阳中间,半环绕的麦穗代表阳光下梦想的翅膀。“穿上这件‘职业装’,让我意识到自己成为光荣的教师了。”新教师曾令洋说。

培训班面向新教师征集《教师之歌》,鼓励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可以谱写属于团队的歌曲。自开办培训班以来,每届新教师都会创作《教师之歌》。“每一首歌里,都有我们的青春誓言和职业憧憬”,范献龙深有感触,“教师们可能相互不熟悉,但一定有共同的歌声、共同的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范献龙说。

从2007年起,每年新教师集中培训规模扩大到4000人以上,在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培训班首次提出“教师职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每届培训班都要组织庄严的教师职业宣誓,还要制作一面可以覆盖整栋图书馆大楼的“徽标旗”。数千名新教师每人缝一根线,或涂一片色彩,总之,人人都要参与。


新教师在活动中升华了认识,坚定了信念,增进了友谊。培训班为新教师过集体生日,组织“浪漫七夕”篝火晚会,组织“仰望星空”人生畅谈会。“培训终身难忘,大家在一起欢笑,在一起流泪,这里有我们共同的文化追求和共同的青春记忆。”2004届新教师龚晓丽说。

每年新教师培训时,许多曾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自发“回家看看”。龚晓丽于2007年被国家汉办选派到美国担任汉语教师。多年来,她总是自费回国担任培训班辅导员。她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是一支怀揣理想、朝气蓬勃的团队,是一个让我们对未来中国教育充满期许的教师群体,所有人以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他们拥有教师职业的光荣和梦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片人、“全国最美教师”制片人张德宏说,“教师职业文化赋予了这个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没有文化的教师培训缺乏灵魂。”教育专家冯恩洪说,“CMC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迪,教师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塑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CMC关于文化塑建的理念不断得到认同和推广,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中被运用得非常成功。

“CMC超越了传统培训模式一味对知识技能的强调,而是把文化塑建作为培训的切入点和重点,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精神,在文化熏染中传递教师职业的基本信仰和信念,引导教师走向一种文化自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说。


2

管理再造: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教育生态

2015年8月20日,50多岁的楼栋管理员洪师傅接到邀请,与省厅领导一起坐在嘉宾席,出席新教师培训结业典礼。当主持人介绍到洪师傅时,他激动地“哎——”了一声,慌忙站起来,佝偻着背向大家不断鞠躬。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与洪师傅一样,受到邀请的还有为培训默默付出的食堂炊事员、宿舍保洁员。

“关注台上的明星,尊重幕后的英雄”。这是《CMC管理词典》里一句经典语录。培训以邀请嘉宾这种方式体现一种“平等关系”,并以这个范例启发所有参训者,该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意识。

CMC认为,教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映射。构建平等和谐的未来社会,首先要从教育关系的构建抓起。《CMC管理词典》最核心的三句话是“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


夏风解释说,无论是教育还是管理,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人是自己的主角”,就是要充分激发人人的“自我意识”,让人人学会“管理自我”,让团队实现“自我管理”。

每年4000人次的集中培训,没有向社会聘请其他管理者。培训管理人员全部从往届参训的新教师中遴选产生。往届新教师担任培训班辅导员。他们把价值观念、行动理念、行动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应届新教师。

2010年7月21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让原本准备在广场上集合的4000余名新教师措手不及。他们20日下午从全国各地赶来报到,原计划21日清晨在广场上分班列队,然后进入各个报告厅参加开学典礼。瓢泼大雨,让4000余人挤在楼檐下,乱成一团。谁都不愿意去广场上站队。

“教师就要身先示范!”一声哨响,80余名辅导员冲进大雨里。立正!整齐的声音洪亮有力!数千人看着这支辅导员队伍,都震惊了——“都是当教师的人!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紧接着,一名学员走向广场,上百名学员走向广场,所有学员都自发走向广场……

“自我意识充分激发后,管理就成为一种自发行为”。“那年风雨”现在已成为《CMC管理词典》中的经典案例。

“新教师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充分认识,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形成了一种共识与默契,实现了良好的自我服务、自主管理和自觉教育。”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说。

每年新教师除了学习课程,还要承担一部分集体劳动。一些新教师会为集体绘制大型宣传板。培训班不仅让所有绘制宣传板的新教师登台,接受大家的掌声,还请参与抬宣传板的新教师登台,接受大家的致意。从社会角色的象征性定位来讲,绘制画板的是艺术家,而抬板的是农民工。培训所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是,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农民工,无论是学校舞台还是社会平台,只要你付出劳动,人人都可登台,人人都应受到尊重。

“所有参训者都意识到,培训的舞台不是少数人的舞台,是属于人人的舞台,大家都有登台的机会。”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李斌说,“这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台上、台下是一个比喻,其实这种理念是在告诉我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乃至推而广之到领袖和民众,双方都是主角,哪一方都不该被忽视。只有这样,台上、台下才能形成良好氛围,管理才能有效实现。”2005届新教师张林说,“这些管理,其实也是让我们受益无穷的课程,甚至比一般的课程更有教育意义。”张林现任麻城市浮桥河学校校长,多年来对当年的管理案例记忆犹新。

2015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赴武汉采访湖北新教师培训,并现场航拍新教师职业宣誓的壮观场面。让导演马胜康感到惊叹的是,4000名新教师从教室到广场集合列队,整齐划一,只需3分钟。“这是多么高效的管理,”马胜康说,“特别是大热天,航拍3个小时,他们不喊苦不喊累,一直精神抖擞,更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管理的魅力。”


2

课程创新:建立教育大课程观,强化教育生活融合

“这是我听到的讲授内容最入心、现场效果最震撼的一次讲座。”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敏霞说。作为一所全国名校,该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全员培训。2015年寒假,学校邀请夏风作《关于教育的五组词语》的讲座,整整3个小时,全场无人玩手机、打瞌睡,教师们听得聚精会神,掌声、欢笑与泪水不断。


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一样,在数千人的新教师培训班,这种讲座同样吸引了全场所有听众,形式是CMC课程中的“电影式讲座”。

“人们听一堂课,容易分心走神,并常常遗忘相关内容;但看一场电影,却聚精会神,能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夏风说,课程设计要有“电影式思维”,要求授课者以教育图片的形式,再现大量的教育场景,在图片更迭和情节推进中,达成对教育思想理念的演绎。CMC认为,“在电影式讲座中,台上主讲者是主角,台下听众也是主角。听众的切身感悟,与主讲者的内容一样重要。”

CMC认为,不能仅仅只有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没有教师的素质培训;也不能企图以应试教育的手段培训教师,然后要求教师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教育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对授课形式、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

CMC课程形式的革新,除了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采用的“电影式讲座”(MSL),还有“欢乐报告会”(JPR)、“图式分享会”(PSS)。这三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倒逼讲述者注重加强对教育现象的日常观察和记录,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记录,在记录中思考,在思考后呈现,在呈现中共鸣。

2015年,“特岗计划”实施十周年,教育部组织全国特岗教师巡回报告会,全面采用PSS和JPR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优秀特岗教师在全国巡回报告,用PSS和JPR模式呈现出来的感人场景和教师的乐观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从来没有想到报告会还可以开成这个样子,我们真的很爱听。”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王堪说。

在课程内容上,CMC主张教与学相融,教育与生活相融,强化教育生活体验,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嵌入学员活动和生活中。

从每年湖北新教师培训班的课程表可以看到,专家授课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教育观摩和学员实践。培训班引导学员自发成立书画院、舞蹈社、合唱团等各类社团,把社团活动纳入课程学分体系。每一名学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培训诉求,培训班可以为其适当调整培训方案。

培训班强化新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活动道具准备过程中,无论是锯木头,还是铆钉子,均由大家自己动手。“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在大山里手工搭建了全校第一个舞台,让孩子们在“六一”第一次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邓丽感慨地说:“当年各种奇奇怪怪的课程,后来在山村学校全都派上了用场,这比单纯听讲座有用多了!”

“回想当年的培训,我感觉从进门报到的那一刻起,CMC每时每刻都在以各种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管理,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文化。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抓好管理。”2004届新教师李利琴现在已经是蕲春县孙冲中学校长,该校也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那12天的培训让我对教育开了窍,现在遇到任何问题,我都有可循的思路。”


这也正是CMC培训课程主张的核心要义:形式即内容,台下即台上,课内即课外。所有的培训都指向学员的现实需要,课内课外都是课程资源,课外是课堂的延伸。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有效的培训,应该让培训对象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像海绵吸饱了水、气球充足了气、铁弓绷紧了弦,充满张力,饱含生机,昂首挺胸走向前去。CMC教育培训把目光从单纯的课程,变为文化、管理、课程并重,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创新,这种模式具有哲理性和普适性,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和实现培训效果的新路径和示范。”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内容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冬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