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石的诗与画达到“画以诗长,诗以画名”的境界

 杂货店伙计 2016-03-03
 
 

  齐白石是蜚声世界的水墨画巨匠,也是一代诗人,虽“廿年绝句三千首”,但只因画名太盛,世人一直认为其诗名远不如画名。然而齐白石尝自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对此,很多人视为游戏之谈,因世之所公认,齐白石所擅长的诸门艺术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绘画与篆刻,其次才是书法和诗词。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是故意本末倒置以夸己能?是对众口一词夸他的画好心生逆反?都不是,这决非齐白石的虚妄之说,而是事实。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近代画界泰斗齐白石花鸟画的题诗更是文采绚丽,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读《白石诗草》及《借山吟馆诗草》,感觉齐白石的诗确实非同一般,他写诗不受传统规矩束缚,外淡内真,俗中蕴雅,与他的画风一致,诗画相长,故及受人推崇。

 
 

  齐白石在写诗上取得成就并非偶然,亦不为天生。他童年家贫,从小帮家里干活,砍柴、放牛、捡粪,每次出门身上总带着《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夜里点不起油灯,常燃松枝诵读。20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自此诗思大进。此后,壮岁出游,五出五归,齐白石行迹遍布名山大川,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身行半天下,虽诗境扩,盖知作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熟读唐诗宋词,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

 
 

  齐白石的诗,与画密不可分,常以题跋为主的题画诗面貌出现。当齐白石从湖南乡下来到北京,已年近半百,纯乎靠一支笔来寻生计,是真正的“北漂”一族。西城跨车胡同15号,是他几经选择才给自己定下来的永久居所,他在“白石画屋”度过了半个世纪。在这所老北京普通的四合院里,齐白石不仅画了大量的画,还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品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到杂言都有,早年亦写古风、七律,后期渐以五绝、七绝为主。粗可分四类:赠人、纪游、忆事、题画,而以题画诗最多,成就也最高。题画一体,从宋后即有之,论道谈艺状物传情各有体例,皆以深广其画旨为要。白石题画诗则往往从寻常题材中翻出新意,每有惊人之笔,极耐咀嚼,又喜诗中夹注,诗前后各缀序跋,韵语散文各尽其妙,咳唾生珠令人目不暇给。白石老人的诗,用画家之眼来透视物象和世相,取民间声口融会古诗声调写来,诗与画交相辉映,真朴而多别趣。因此,对这位诗书画印皆能皆精、不世而出的大艺术家,后人对他的兴趣和热爱与日俱增,搜集和增订其诗文的工作一直未停止。在他去世后,1963年年底,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度推出《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诗词》,全体又分4集,共收诗词2000余首。齐白石的诗作,首度得以全豹示人。1990年代,湖南美术出版社集齐白石大成出版全集,浩浩十大卷。其中,天津美院王振德总其“诗文卷”,除诗作之外,又加词和联语,总数已达到2170首,比“文革”前人美社的诗集又多出133首,堪称洋洋大观了。

 

  纵观齐白石一生,作画或为“稻粱谋”,而写诗则是缘于其本无功利之心的诗人本质,一颗诗心。虽则如此,实际上其每有惊人之笔的诗作,无意中也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加了高分。在他写给自己人生中几位贵人的诗中,就体现了极高的情商,由此可见一斑。

 

 

  齐白石“北漂”伊始,好长一段时间因为绘画风格等原因未能融入主流画坛,生计困难。一次,他去凑一个大官家的“派对”,只见非满座阔即贵,人见其衣着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齐白石正感窘迫时,京剧大师梅兰芳来了。之前齐白石已由齐如山引荐拜访过梅兰芳,一面之交中梅大师已略知齐有才而暂困窘。梅兰芳与之恭敬寒暄,顿时令宾客们对齐白石另眼相待。他回家立即很认真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了一首诗,送给梅兰芳。诗云:“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许多搞艺术的人,自尊心和自卑感特别强烈,很少肯承认自己的落魄和窘困(除非他发达后回忆过去);有人帮他脱离了窘困,他也羞于承认。齐白石却相反,他以农民的质朴和精明,坦然表达自己的窘困和感恩。可想而知,梅大师收到画诗后,心里一定是暖畅的。

 

  同样,齐白石也画诗赠顶着反对压力邀请他这个“乡巴佬”到大学执教的徐悲鸿:“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1949年,画界名流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各地画家纷纷带自己得意的作品来展览,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惟独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挂着一幅主轴小图,画的是一对小虾,标价8元。名画家徐悲鸿看到了这幅作品,觉得这幅作品不仅画得逼真,而且笔法娴熟,颇有功底。遂把这幅作品订了下来。这引起了大众的瞩目,于是参观者纷纷涌前观看,一时赞声四起。后来,徐悲鸿又三顾茅庐请齐白石出任自己为校长的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使齐白石走出“满腹经纶无人识”的窘境,踏上了大师的顺途。

 

  齐白石曾经给吴昌硕写过一首“拜码头”诗,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白石初到北京画坛闯码头时,吴昌硕在中国画坛已如日中天。齐白石对吴昌硕极为崇拜,遵恩师陈师曾的建议,改变画风走吴昌硕开辟的画路。1920年,齐白石托胡鄂公在上海请吴昌硕为其写“润格”——旧时画坛,由名家前辈写润格,等于拿到了“卖画执业证书”。但大名家的润格不会无缘无故给你写,首先要给钱。据齐白石自述,这钱估计是由胡鄂公出了。但仅仅出钱,吴昌硕也未必会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下木匠出身的画家写润格。就在请胡鄂公帮忙的同时,齐白石写给吴昌硕的一首“拜码头”的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意思说,全中国我就服古代的徐渭(青藤)、八大山人(雪个)以及现在的您(老缶),我愿意轮流到你们三家门下做走狗。当然,按照中国传统礼仪,说话为文一般倾向“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但不管怎样,吴昌硕看到这首诗不会不受用,也许就是这首诗起了超过金钱能量的神效也未可知。

 

  从木匠到巨匠,从民间手艺人到艺术大师,齐白石堪称史上最牛的“北漂”,最励志的逆袭成功典型。但在诗作方面,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不求工,无忌唐宋,构思、运笔、饰句、定义等一改唐诗宋词旧习,师法自然,大胆吸收民间诗歌的各种优点,书写灵性,别具一格,完全是自己的语言。也正是他的这种雅俗共赏的诗风特色,使其诗更乐于被大众接受,同时也为画作增光添彩,达到了“画以诗长,诗以画名”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