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遇见你,我记得你,在你死后 | 杜拉斯去世20周年

 汉青的马甲 2016-03-03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年4月4日 至 1996年3月3日



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些什么。关于我的一生,我的愤怒,还有疯狂奔向欢娱的这肉体,我什么也没有说,关于这个黑暗之中,被藏起来的词。我就是耻辱,最大的沉默。我什么也没有说。我什么也不表达。本质上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就在那里,尚无名称,未经损毁。



——杜拉斯


20年前,81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而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就是一切》也仿佛成为了一个预言。杜拉斯有着无可抵挡的艺术魅力,却也因私生活而遭人诟病。今天,未读君想用影像和文字,来和你一同回顾这位法国作家不羁而传奇的一生。






1914年,杜拉斯出生在印度支那,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这张照片于杜拉斯4岁时拍摄,身边是她的两个哥哥皮埃尔和保尔,他们坐在柬埔寨一座宫殿的栏杆上。






1920年的全家合影。


「有时候,母亲宣布:明天我们去照相馆。她抱怨价格贵,但她还是会花钱去拍摄全家福。」

(《情人》)






这张照片摄于1930年,照片中是16岁的杜拉斯以及她的女友,沙沥(Sadec)太平绅士的女儿。





16岁这一年,杜拉斯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情人,但直到50年后,她才将这段终身难忘的感情经历写进小说里。上图为电影《情人》的剧照,影片由珍·玛奇和梁家辉主演。






1931年,杜拉斯随母亲返回巴黎,开始了另一段新生活。在这一时期,她测试自己对异性的诱惑力究竟有多大。她曾在《物质生活》中写道:「因为种种原因,我这一生都让羞愧笼罩不得解脱。」照片摄于1932年,地点是杜拉斯在旺弗区的公寓。






杜拉斯和她的大哥皮埃尔。她在《情人》中这样形容他:「他还算不上匪徒,他是家中的流氓,撬柜的窃贼,一个不拿凶器杀人的杀人犯。」






1939年,杜拉斯与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即使在1947年他们离婚之后,仍一直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杜拉斯曾这样缅怀他:「……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或许是一种慈悲。他无声胜有声。他不提任何意见,但没有他的意见一切都无法裁决。他就是智慧的化身。」(照片约摄于1940年)






1943年,杜拉斯在两个对她一生都很重要的男人中间:左边是情人迪奥尼斯·马斯科洛,右边是丈夫罗贝尔·昂泰尔姆。






杜拉斯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于1942年结识,他当时是伽利玛出版社的审稿人。






铅笔裙和双色无袋浅口皮鞋:1940年代初期,杜拉斯就是时尚的标杆。






「女文人」,杜拉斯的护照上是这样写的。照片为作家1955年在书桌前创作。


「你能遇到过最严重的事就是写作,我从没遇到过比它更猛烈的事了,要说有,那便是生孩子。」

(《外面的世界》)






1959年,由杜拉斯同名原著改编,作者本人亲自创作电影脚本,阿伦·雷乃执导的电影《广岛之恋》在法国上映,影片由埃玛纽·丽娃和冈田英次主演。






两位荣获梅里艾奖的电影人:《广岛之恋》的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四百击》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黄色的,太阳》(1971,也译作《黄色太阳》)拍摄期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与萨米·弗雷。对于影片上映后遭遇的批评,她回应道:「《黄色的,太阳》它是一部电影。反电影属于电影。反文学属于文学。为什么不能有拍不成的电影,不可能的电影?」






杜拉斯与她最后一个情人扬·安德烈亚,照片摄于1980年。






在迟暮之年,海魂衫进入了杜拉斯的衣橱。






杜拉斯在翁弗勒尔港的海堤上。「只要有车,我就能活下去。只要我能坐着车兜风,看看塞纳河、诺曼底,我就能活下去。」






「我在屋子里写作时,一切都在写作。写作无处不在。」

《写作》






1990年,杜拉斯在黑岩旅馆。


扬·安德烈亚:「您想好下一本书的书名了吗?」

玛格丽特·杜拉斯:「想好了,待消失的书。」

(《这就是一切》)



在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之后,杜拉斯也如书名所预言的那样,走完了自己81年的人生旅程。这位文学的情人似乎从不担心自己会被人们遗忘,正像她生前所说:「即使在死后,我也能继续写作。」



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

《爱,谎言与写作》

经由楚尘文化授权刊发




[法]蕾蒂西娅·塞纳克 著

黄荭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完 -

本文由未读整理制作

编辑=咲颜 | 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读好书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