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教,如何评出好老师?

 zt0428 2016-03-03
导言

  大学校园里,谁是好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对于这样的疑问,如今大学的通行做法是:“学生评教”。但这一从欧美高校舶来的方式,却遭遇“水土不服”的指摘…… 


老师们说


老师A

“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

“看了评教意见和排名 不得不感叹,现在学生也是怪难伺候。”


老师B


学生们说


学生A

“我真的受不了老师随随便便拖堂十几二十分钟,之前评教就提过她拖堂巨严重的建议,现在看来好像根本没什么卵用,那干嘛要强迫我们去做评教。”

“放假的时候显示未评教不能看分就算了,已经下学期了还看不到!选课系统还老崩溃!”


学生B

学生C

“查个成绩还要先评教,算了,不查了。”

试问

  评教,真的一无是处吗?此种评教到底能不能评出好老师?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1谁都觉得不重要


  上个学期,北京某高校教师杨帆只收到了27份来自学生的评价。与他200多人的课容量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从去年12月底开始,教务处就开启了评教系统,还通过院系给全校本科生和教师都发了公开信,让大家积极参与评教。可一个多月过去,还是没几个人把评教当回事。”杨帆说,近年来为扭转学生对评教的消极态度,不少学校甚至采取了“不评教就不能查成绩”等强制措施,可依然收效甚微。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大学生中,2/3的人觉得评教“没什么用”,自己只是为了应付差事,“随便选选”;还有两位学生坦承,因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分不高,自己也“报复性”地用低分“回击”了该老师


  “不仅是学生在应付了事,老师自己也觉得评教没那么重要。不管结果怎么样,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在杨帆所在的高校,每学期举行的评教不仅包括学生评价,还有老师自评。刚上班的一两年,他还会反思教学、认真自评,但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学院里极少数这样做的老师。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看来,这样的评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在当前的高校评教过程中,的确存在学生‘走过场’‘耍偏激’以及教师‘投其所好’等不良倾向。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规制,将会导致评教陷入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疲于应付、行政忙于统计的尴尬局面。”



2屡屡碰壁,根源在哪


  仅有的27份评教结果中,杨帆没能发现任何有效的信息,无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笼统地回答“都挺好的”,而对于“你对该教师有何改进意见”的提问中,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写了“无”。“学生评教的本意就是为了收集信息,避免教师自评产生的偏见,对教学形成及时反馈。但目前的方式显然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收集。”


  本意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评教,为何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


  “学生评教只是实行现代治理的大学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学位制度、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自治等机制共同构成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这些而单独推进,很容易令师生关系变得更功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将其归结于“水土不服”,“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并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这是学生评教的基本前提,即学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师,而不是好看的成绩、分数,在我国,这一前提却不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大学,为的是‘混一张文凭’。这导致教育的异化。”



3评教既要有“学生观”,也要有“教师观”


  究竟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是好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让其真正发挥效用,又需要哪些机制的支撑?


  “评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可能还不在于评教系统本身的构建,而在于评教主体的选择、评教过程的控制以及评教目标的价值导向问题。”李名梁认为,这三个关键核心要素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会直接关系到评教未来的走向。


  “评教主体的选择就是‘由谁来评教’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仍局限于传统的由学生或学校管理者主导,而应该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即要引入与课程教学效果有利益相关的群体,特别是雇主单位。在考虑教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构建一个由学生、教师同行、专家学者、行政管理者、校友以及企业人士等多方主体构成的评教群体。”李名梁说。


  “我们现在还在用行政化的方式评价教学,这无论从评价主体的选择、工具,还是从激励方法上考虑,都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也同意评教不仅要有“学生观”,还要有“教师观”。李奇指出:“对一个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应该是有一条‘证据链’相互印证的。其中既包括学生考核成绩、同行评议,还有学生评教。”


  此外,李名梁还建议,评教还要基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和各种新媒体手段,将评教过程“化整为零”。李名梁表示:“评教要分解为多个环节和多个场景,而不是仅限于在期中或期末阶段。这样‘集中式、爆发式’地开展评教也会导致大量的失真与造假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