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文从简 郑州景物图
作品鉴赏
1640年的郑州是什么样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郑州景物图》,画面露出城头的一角,城下一道流水,水中一叶小舟,远处山丘起伏,近处小桥卧波,意境简淡、空洞,给人以古朴幽雅之感(如图)。此画作者叫文从简,为明代文豪及书画大家文徵明的曾孙。文从简颇得家传,其山水师法王蒙、倪瓒,自成一家。此画上有作者本人题款:“庚辰春仲道经郑州,仿佛图此。”庚辰即1640年。9年后的1649年,已是清初,画家杨补又于画上题道:“此图写具北游景物,山川层叠,舟楫马蹄冉冉沃原,恍然征途风景……此幅作于庚辰,屈指九年矣,亦或若此,谁又更能作北游施览,意又不胜慨然于怀……”杨补读画的感慨,自然不能纯是山水之思。而我们要说的,恰恰是文从简为我们留下的郑州1640年的形胜定格。这是笔者见到的清代以前唯一一幅以郑州景物为题的画作。
《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介绍一幅古画:明代文从简《郑州景物图》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幅明代文丛简的《郑州景物图》。这是俺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唯一一幅以“郑州”周边风景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山水画。
画面的主题是山、水、城以及渡河。
近处水岸边,几株刚刚发芽的野树七扭八歪,风光惨淡。
中景一座三孔桥,桥上一行人正骑马往城墙方向而去。
中远景的山脚下水边,有人和牲畜正等待渡河,河面上一叶小舟则正载了人和货物,奋力往城墙方向划去。
再远处是另一波渡河的人畜正在登船。
远景中山丘起伏,山脚下是一座类似闸门一类的设施。
画面右上角,是作者自题的两行字:“庚辰春仲道经郑州,仿佛图此。”庚辰,即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这一年,作者被朝廷“拔贡”,从湖南老家远赴北京,途径郑州,并从此处渡过黄河,继续北上。这张画大概是画家在抵达北京后,根据对旅途中风物的记忆而画成的。具体的风景已经记不清了,只大概记得些山川、河流、人物、事件,故胡乱涂抹成画,所以说“仿佛图此”。
从这幅画的主题可以看出,在一位明代晚年的知识分子眼里,郑州是一座和“渡河”有着很大关联的城市。想想也对,对于一位明朝的人来说,渡过黄河,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画家所描绘的诸般景物看起来貌似风淡云清,但我相信,在郑州附近渡过黄河这件事情,肯定给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丛简作此画后四年后,清朝入关,明朝灭亡,又过了四年,画家去世。1649年,清朝初年的另外一位画家杨补,看到这幅画并在上面写了一段话:“彦可先生笔墨以高简为宗。此图写其北游景物,山川层叠,舟楫马蹄,冉冉沃原,恍然征途风景,几与九苑《秋山行旅图》颉颃。千古矣!此幅作于庚辰,屈指九年矣,世事若此,谁能更作北游览,意又不胜,慨然于怀……”
话虽然说得潇洒,但其实从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1640年仲春的郑州附近,绝对不是繁华富沃之地,秃山残树,萧索凄凉,总体气氛是枯冷的,哪来什么“冉冉沃原”?查明末历史,仅仅五六年之前,李自成的起义军还在附近一带和明朝官军大打出手呢,只要有战争,老百姓的生活就不可能好过,所以,就让我们把它当成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关于这个城市匆匆的一瞥吧。
画家简介
文从简(1574年—1648年),明末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明代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曾孙,文嘉孙,元善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山水画似文徵明、文嘉,能传家法,笔墨简淡,略带荒率之致,但较少变化。用水墨居多,思致清或,布局安详,境界空灵,气韵浑厚。兼学王蒙、倪瓒,喜用枯笔皴斫,作方从义笔法,脱尽时人蹊径。书法李邕,最得其神。亦能藏书,有“开云楼”。
阴山箴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