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抓实抓好兴趣、方法、习惯三件事情 语文老师需要删繁就简,直奔核心目标。语文老师摆脱高投入低收入尴尬现状的主要抓手,其实就是做好三件事情:动用一切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久以前,看到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写得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学好语文,不能全指望老师,关键还要会阅读》,读后让我特别震撼。文章里的许多观点在我的头脑里盘旋。估计大多数语文老师初次接触到该文章,都忍不住要大发雷霆。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再次重新阅读一遍原文,还是会由衷地感叹,感觉此言的某些论点确实不虚,现实情况也是如此。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孩子的语文涵养。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 或许有人会反驳,或产生质疑,李希贵校长所列举的事实仅仅是个例,但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哪一门学科耽误很久,依然能够跟上?哪门学科很少需要找老师补习?毫无疑问,就是语文。一个多月不去上课,重新坐在教室里面听讲,依然没有丝毫的影响,不用担心知识衔接的问题。反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一周不去听讲,再次听课就会感觉坠入云雾里,如听天书一般。从日常的教学观察中,也不难发现语文成绩领先的孩子,大多是阅读量大、阅读兴趣广泛的孩子们。 我在初中时代,语文课基本不怎么听,老师讲得精彩了,就听讲一会儿。老师讲得乏味了,就盯着书本自由发呆,自由遐想。每次考试,语文课根本不需要复习,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从初中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点点的小优势,词汇丰富,善于将议论和叙述结合,抒情方面表达也不错。这主要归功于课外贪婪地阅读,包括大量的杂志,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的阅览室,那里摆放着大量精美的各种杂志,供我阅读,满足我日益旺盛的阅读兴趣。父亲手头留存的一本文革时代的毛泽东诗词,我是反复背诵,刚到初二,就已经能将全书的诗词背诵完毕下来。当语文教师讲解《沁园春.雪》时,让我们写一点赏析的语段,我能够结合囫囵吞枣的原始阅读,还将当初书中的解释意义生搬硬套借用过来,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还是博得老师的大力陈赞。 师范期间,几位语文老师博学多才,涉猎宽泛,读书甚广,写作功底深厚,他给我们开设的文学选读课,介绍了精彩的古现代、外国精美诗歌散文诗歌,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还有学校设立的文学社,也成为我们读书写作的大家园。回过头仔细想想,语文素养的提升,光靠有限的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老师再勤奋,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能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只能是个空洞的宣传口号而已。 基于此,语文老师的职责已经十分明确,就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喜爱阅读。没有一个孩子不爱阅读,只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而已。教师的引导和规划尤为必要。教师不读书,怎么去指责孩子们不读书呢?教师不持续深入地阅读,每日重复着参考书上的陈词滥调,照本宣科,怎么有资格批评孩子读书不坚持呢?教师的读书既要广,还要深。广是做好选择,找到适合不同个性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好推荐工作;专是做好引导,给孩子的阅读提供清晰的思路,让他们有捷径可走。在教授文本的时候,结合类型、内容迥异的课文,给予方法的传授,教给他们掌握这一类文体的技巧,递给一把打开文字宫殿的钥匙,这些工作远比繁琐的肢解分析更加有价值。 故而,成功的语文老师通过短暂的课堂,抓实抓好兴趣、方法、习惯三件事情,打开学生通往阅读的大门,让孩子们喜爱上阅读。他们愿意主动阅读,从中找到乐趣,获取读写方法,积累间接经验和方法。从阅读中,体验到人生丰富的情感;从阅读中,洞察古今,获得生存的智慧;从阅读中,建立起对世界重新认识;在阅读里,培养起新思维,树立新视野。阅读一旦丰富而厚重了,学生的写作和思维也就活跃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