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先辈的足迹

 黑山上的鹰 2016-03-03
寻找先辈的足迹
一参观三线博物馆随笔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正是踏青的好时光,与妻儿一起去看看建设中的花城新区,参观三线博物馆,寻找那段关于青春、关于激情,至今看来仍旧充满无限荣光的遥远记忆。
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为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而建,主要展示当年涉及三线建设的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的建设过程、建设成就,展现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我们顺着展厅追寻先辈的足迹……
1964年,面对险恶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的需要,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至1980年的16年间,共投入了2000多亿元资金,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参与,在大三线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如今的成昆铁路就修建于三线建设时期,地处四川最南端的“钒钛之都”攀枝花当初是一片“不毛之地”,因三线建设而逐渐兴起,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父亲是部队招募的民工,1966年随铁道兵入攀,在牛坪子等地修建铁路。铁路通车后,转到矿山当工人。母亲、我们兄妹和父亲分居两地,对父亲的过去了解较少,从他探亲时偶尔说起的住干打垒,芦席棚子,喝黄泥巴水等只言片语中,想象他当年的艰辛。
从展览的图片、影像、实物中见到了父辈们当年的劳动、生活场景,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在没有普通高炉钒钛磁铁矿冶炼的先例可循,缺少现代化施工机械的情况下,老一辈建设者们自主设计,自行施工,肩挑背磨,硬是在蛮荒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这其中凝聚了他们多少的智慧、汗水、鲜血、甚至生命。
“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一不怕若,二不怕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创业艰难,为有牺性多壮志,锐意进取,敢教日月换新天”;“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等标语,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建设者们与天斗,与地斗,不惜代价,战胜困难,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豪情壮志。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值得代代传承。
父亲常说:想不到在这个山沟里呆了一辈子。如今他老人家的墓木已拱,我也在攀生活了二十多年,小孩已经十多岁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是很多老一辈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从中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攀校花市不光是一座钢城,还是四季鲜花盛开,新鲜蔬果不断,拥有蓝天白云,两江碧水,高山峡谷,和熙阳光,民族风情的康养胜地,钒钛之都、春花、夏凉、秋果、冬暖的美名惊艳八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