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书变薄,思维导图的强大与锐利

 昵称535749 2016-03-03

2016-02-27 16:39来源:未知


《索取与付出》刚读到它的时候非常激动,通过作者字里行间的描述,感觉自己很受启发。这本书前后花费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细致的阅读,也专门设置了读书笔记组来记录学习的过程,将读书笔记电子化,以便随时查看。

思维导图的框架切割

学习的时候,觉得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很重要,所以需要把它们全部的笔记做下来,一丝不苟、一个都不能少。与此同时,做学习笔记的时候有一种难以掌握全局的感觉。第一是心里急躁,感觉速度太慢,似乎很难快速读完这本书;第二是读完的章节没有收获,读的当时觉得很有启发,但读后感觉抓不住东西,完成一章后再读第二章的时候,启发的东西就散落掉。第三是,读完以后整理的时候,似乎好多东西都觉得好有收获,但是无法把他们梳理成一条线,很散乱抓不住,但又有迫切抓住的欲望。

这是普通的学习方法的感受,重温这种感觉让我能够了解到自己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过程,对其中的细节也能有更多的认知。在川大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关注这样的感受。那时候只是不停地读书,不停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勾画整本书的结构,促进对书本的学习和掌握。那时候也没有关注过学完一本书会有多少的实际功用,只是知道这些书都是商业理论金字塔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础,无法拔地而起。换言之,我那时运用思维导图这把利器,将巨岩切割成基石,然后码放整齐,并没有去建设属于自己的金字塔。建设金字塔是以后的事情了。

把书变薄,思维导图的强大与锐利

沿着这条路,我需要做的是将《索取与付出》这本书切割开来,变成我可以理解和快速搬运的石块,在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可以高效地搜索到并运用起来。

在细致的阅读每一个章节之前,需要对整体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得到全书的概貌。因为对于大的章节,初读的时候容易沉浸到细节中去,最后读完发现自己迷失掉。这时候尝试做一个思维导图,然而将他们的骨架勾画出来后,发现主要内容需要仔细阅读才能完成。这并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初读之下,很多内容的重要度和关键内容无法浮现出来。比较关键的是目录的阅读和前言的学习,通过目录很容易看到全书的组织构成,若干部分,若干章节,若干主题;前言中如何阅读的部分非常关键,可以将部分、章节、主题之间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出来。

先还是要阅读,重要的章节和片段做好标记,完成一个章节后,然后把部分标记内容拷贝到笔记中,然后再梳理它们的关系,构建成若干个主题明确的思维导图,这样就把一个章节进行了深入的分割。有了这个图,对整个章节的把握实在得多。刚读完一个章节的时候,重新回到目录的思维导图笔记,用关键词和语句来勾画、完善,这使得章节的血肉丰满,其重要程度和相互关系在最终能够完美地浮现出来。

然而,即便是这样细致的读完,做好笔记,还有很多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在头脑中的很多启发和收获只是整齐地码放在仓库中,甚至有了编号,但还只是作为材料。消耗在它们身上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产出,笔记和心得本身作为产出并不是非常高明的做法,高明的做法一定要让他们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融入每一次它应该被用到的事务中。

修筑金字塔

有朋友问,直接实践和理论应用于实践所得收获有何区别?

这里可指任何问题,比如爱情和策略,销售和技巧,或者改变性格,例如从内向到外向,害羞到随意等,或者可以说我想问的是大多数理论是否真的是起作用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渐渐发觉实践是更重要的,只有理论那不就相当于纸上谈兵?还是说自己掌握足够多的理论,去实践就一定会是得心应手的呢?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类比到例子里更易理解。

这与一个耳熟能详的悖论相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或许是先有鸡再有蛋。对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也或许是先有实践活动,最终形成指导性的理论。在此之后,理论和实践就有了先后之分,而我认为可以从人的类型和阶段去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在面对实践和理论的时候,偏好因人而异。

人有不同的类型,最经典的理论模型是MBTI,其中的第一个性格区分是E(外向)和I(内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内向和外向的独立划分,但这种划分可资借鉴。

内外向的维度主要从注意力、专注和驱动力三个方向对人的偏好进行描述。比如外向的人注意力在外界的人和活动,而内向的人更多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感受;外向的人注意力比较分散,而内向的人专注度比较高,能较长时间在一个领域聚焦;此外,外向的人更多通过与他人合作、分享,内向的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去研究、思考。

总而言之,无关乎内向还是外向,在思考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的先后上,在倾向、效率和偏好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实际表现,这种选择让他们感觉到舒适、得心应手。

第二、人生的不同阶段,理论实践比重不同。

人生的不同的阶段,因为性格、经历和目标的差异,看待问题自然会显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性同样会表现在对理论和实践的看法上,重要的是尊重并了解这种差异。

理论和实践对于个人来讲,始终是成长的工具而不是结果,如何配置个人的时间资源、思维资源、精力资源、精神资源、财务资源,更好地达成自己的阶段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是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驾驭的课题,这也就凸显出导师、教练的重要意义。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学长、大哥大姐在不同的程度上发挥着教练和导师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成份越重,方法越专业,知识能力越丰厚,个人的收获也就越大。所谓言传身教,其一是理论和经验,其二即是实践体验。

理论的研究重要性毋庸多言,西方科学和技术对于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并且学科划分细致,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长期从事研究的学者教授和专家。他们的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但理论体系非常完备,对于梳理和思考事物、事务之间的关系,有着强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如果个人有非常多的想法和思绪、实践、经验,感觉凌乱不堪,不清晰清理一下难以忍受的话,这些理论会有很好的帮助。把你已有的财富分门别类,管理到井井有条,让他们能够运转良好,提升资产的周转率。

如果个人并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太多想法,更没有整理、梳理、思考和记录的习惯,换言之自身并没有什么积蓄和财富,要一个理财大师作何用途?这时候了解理财,自然不如跟随别人去敛财。

特别的来讲,对于理论和实践在运营管理岗位的相互作用,在构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有能力经验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是为核心之一;有教练能力可以统帅三军,是为核心之二。

1、大型项目、平台的运营经验。

运营的不同进阶,学徒、专员、经理、总监,在各个阶层和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最核心的工作目标、知识技能,并且有出色的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全局意识和商业意识。

2、丰富的理论储备和教练能力。

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非常关键,但要能带领一个团队,配合公司的经营战略,甚至能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这种能力需要丰富的理论储备,同时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分享、传递、转化,让自己的团队、公司的执行力极其强大,士气高昂。

回到修建金字塔的主题上来,我们有两种形式通过阅读来学习,一是接受了修建金字塔的任务,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已有的基石去完成目标,如果缺少石材,那就再去寻找、加工,或者直接购买;二是目前尚无明确的修建任务,先做好储备,利用闲暇时间来寻找、加工。

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已经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这之中有很多事实材料,没有经过专业工具的打磨和加工,也有很多的金字塔构想、半成品,总而言之,有些是知道到哪里找材料,有些是不知道到哪里找材料的。在集中学习之后,有很多收获加入到材料库中,其中有一些找到了自己在金字塔中的位置,经过风雨检验之后最重与之结合起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书的意义

有朋友说: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忘掉了里面经典的话语,忘掉了故事的经过,忘掉了作者的感悟。收获了读书时的内心的满足。那么除此我还收获什么了呢?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读书有什么意义,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心中还是有好多话,说也说不明。我说不读书不就少了很多乐趣么?他又说,你闲着蛋疼的时候想的特别多感觉很苦恼不就是因为看的东西多么.我觉得倒也是这样,所以便迷茫了.请教各位,希望能从各位的回答中得到启示。

在这一点上,培根给出的三个答案很经典:怡情、博彩、长才。对商学院的学子来讲,怡情的分量不足,博彩常常因为长才欠缺而占据主要地位。然而,长才确实是读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