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是最基本的笔画。写颜体字横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起笔时藏锋顿笔过重,形成米芾所说“笔头如蒸饼大”,笔画中段太细,末端又顿笔太重,整个笔画状如油条,十分难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对颜体字的概念化,盲目认为要笔笔藏锋。其实我们看图1中“五”字的第一横,“王”字的第一、二横都不藏锋,笔法非常简洁。 ▲图1 横的写法 “五”字的长横是碑文中最典型的横画,起笔时稍有藏锋逆入的动作,然后顿笔成方形,行笔则渐行渐轻,至末尾提笔然后向右下顿笔,收锋完成。 “王”字前两横都不藏锋,收锋则第一笔方,第二笔圆。“短”字“豆”旁的上、下两横,上横可以不藏锋,行笔逐渐加重,向右下方顿笔成方形,收回笔锋。下横则起止皆藏锋,两端呈圆形,简直是篆、隶书笔法。“直”中间的三笔写得很轻,前两笔轻轻收锋,后一笔尖出,不收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横画的用笔变化是很丰富的。书法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变化,孙过庭《书谱》云“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注意观察,凭概念化的笔法把所有的横画写成一样的,那就成了印刷体,毫无生机可言。 写横画不要快。“永字八法”中用“勒”字来代表横画。“勒”是勒住马,让它慢慢走的意思。颜真卿曾说:“勒,缓纵以藏机”,就是这个意思。“藏机”,是形态自然、蕴藏生机的意思,古人以“锥画沙”“屋漏痕”来比喻行笔,我们应从中仔细体会。 初学时写横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用笔偏、侧,或提按动作突然,或起住笔时动作太重、太慢,形成诸多病笔。如图2所示。 ▲图2 横的病笔 (1)起笔、收笔用笔太重,有按没提,写得重滞、软缓,像根油条。 (2)中间行笔太快、太虚,一带而过,像马蜂的腰细弱无力。 (3)出现一面锯齿状。由于用侧锋(笔尖在笔画的上面,笔肚在下面)抹出,故笔画薄、扁、浮,不规矩。 (4)起笔不藏锋,收笔也不知收锋,随便把笔提起,造成断笔,形如折木。应注意顿笔和回锋。 (5)处处锋芒毕露,棱角突出,像刀子刻的。这可能是描出来的,或是起笔收笔时太尖刻,不含蓄,因此横画无美感。 这些病笔的出现,一方面是练习不够,运笔生疏,调整不好笔锋;一方面是对字帖观察不细,没有细心模仿。出现病笔要及早克服,切勿形成习惯,一旦习惯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笔画技法-竖 笔法技巧-竖 竖比横难写。因为从上向下用笔,只有悬起肘来才能自如。如果肘关节放在桌子上,那就要靠运腕向下,向书写者身体的方向来写了,运动的范围很受限制,只能写一寸左右的字了。稍大一些的字,就容易歪斜、弯曲,力度也会大受影响。颜体的竖变化较多,写之前要好好观察。 图3中“早”字的中竖叫悬针,下面是出锋,比较尖细,起笔的时候先向上藏锋,再向右下顿笔,然后垂直写下,最后提笔送出。“郎”字右旁的一竖的笔法基本相同,只是中段稍重,送出动作缓慢些,效果比较凝重。 ▲图3 竖的写法 “陵”字、“神”字,两字左边的长竖叫垂露,起笔比较圆,稍作藏锋就垂直向下,稍有向内弯环之势,最后顿笔收锋。颜体的垂露相当明显,垂露竖多用在左边的偏旁上,因为要把笔锋收回带起下一部分。悬针竖则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笔锋垂直送出为的是带起下一个字。“神”“幹”两字都是左用垂露,右用悬针,就是这个道理。竖切不可写得僵直,要富有弹性和力度,这就是《八法颂》中讲的“努弯环而势曲”,不能简单地写直,因为“努过直而力败”。 ▲图4 竖的写法 一些短竖的变化就更丰富了。“正”字左边短竖,写得活泼灵动,似乎有褚遂良的影响。先逆锋入笔,向左下令锋开,随势向右弯转,再引笔直行。同样的曲头入笔。可见颜字与褚字的渊源。“理”字的“王”字旁的竖,和“里”旁的左小竖,入笔都很尖,但却不显得浮、薄,看到这两竖,可以扫除那些以为颜体笔笔藏锋,一定要写得圆、肥的误解。“簿”字的“専”部,左右两小竖入笔方向相反,变化非常自然。如图2所示。正因为这些短竖的姿态多、用笔活,所以需要我们深入观察,认真临写。
(1)起笔、驻笔都太肥重,中间枯痩像根骨头。这是因为起驻笔顿得太重,中间行笔没保持住力量造成的。 (2)起笔、驻笔太刻露,两端像竹节,不够圆活自然。 (3)没有提笔敛毫,中锋送出。铺开笔毛刷出去,后边散开形如牛尾。 (4)起、驻笔含糊,没有棱角。行笔僵直,无起伏变化。 ▲图6 竖的病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