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下亭:散文】肖复兴:在历下古城穿街走巷

 昵称413468 2016-03-04


简介:肖复兴,1947年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肖复兴:在历下古城穿街走巷

 

 

 

历下古城,格局虽小,却和京城相似,以明朝德王府为中心,东西对称,南北辐射,左社右庙,四围城垣,街道基本是正南正北,房屋也都排列有序。像京城的故宫一样,德王府就是历下的皇宫。

和京城不一样的是,这些大街小巷中有泉水流过。街巷中,院落里,甚至屋子的炕沿下,都藏有无数的泉眼,这是京城绝对见不到的。让我想起刘恒当年写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新婚的小两口,要在院子里盖小房,无奈院子实在太小,只好把院子里的一棵树也盖进屋子里。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英文片名叫作“屋子里的树”,这和屋子里的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致。

我想,这应该是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里对历下古城概括的最主要原因,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坦率讲,一座再古老的城,做到户户垂杨,并不难,只要有规划,历朝历代坚持植树就可以了;要想做到家家有泉水,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上天的眷顾,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恩赐才行。

要想寻历下这样的古城古韵,自然要来这里穿街走巷。这样的古城古韵,既有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又有地理的肌理与走向。

如今,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古城的变化极大,老街区渐渐缩小,乃至被破坏全无,都是屡见不鲜的。历下古城,一样也在萎缩。不过,居然还保存着以德王府西侧至芙蓉街,北至百花洲这一片老街巷,实属不易,这为我们来寻历下古风旧韵,留下了一块宝贵的活化石。

我是南从芙蓉街,北至文庙,然后东拐到百花洲,走曲水亭街、起凤桥街和王府池子街,沿西更道返回德王府。这一片街巷,是当年历下古城很小的一部分,却是最精华的部分,可以说是历下古城的点睛之笔。当年老舍先生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如果再丢掉这一片老街巷,济南另一半的美,便也就没有了。

因此,到这里来穿街走巷,真的比去人满为患的趵突泉,更重要一些,也更惬意一些。

芙蓉街是历下的一条古老的商业街,类似京城的大栅栏。宽窄和大栅栏一样,都是五米左右,长却要比只有二百七十五米的大栅栏,长出近一倍,有五百米左右。这大概和这条街的尽头是文庙有关,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前市后庙,有庙的地方必有集市,庙里香火越旺,集市也越旺。同大栅栏一样,芙蓉街最兴旺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那时的商铺最多有一百四十多家,鳞次栉比,像蒜瓣一样拥挤在这条约五百米的街道两旁。

难得的是,这条老街上很多老商铺的老建筑,今天还在,并没有被毁坏。这实在万幸,不像一些城市的老街,街两旁的建筑,一色仿明清的新房子,油饰一新,让人不忍卒读。即便和京城的大栅栏相比,显得杂乱破旧,却也显得更为古朴一些。大栅栏街上,除了瑞蚨祥等几个有限的老建筑,其余的都是新得不能再新了。

和大栅栏不一样的是,芙蓉街上有芙蓉泉、朱砂泉,两泉皆是和德王府中的珍珠泉水脉相连,是珍珠泉的连襟,和一般平民家的泉水自是不同。自古泉钱两字相通,这恐怕也是芙蓉街兴旺发达的另一个原因。

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有几个泉眼,在不停地汩汩冒水,再有泉水沿街淙淙流淌,和在公园里看到泉水的感觉,自是不大一样的。这让我想起捷克的卡罗维发利古城,那里因举办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而闻名。和济南一样,它也是一座泉水之城,在城市的老街上,到处可以看见喷吐的泉水,那里的人们便在泉水流过之处,搭起很多个漂亮的凉亭,接出好多个造型各异的水龙头,供路人和游人随便接泉水而饮。沿街便衍生出许多卖水杯的小卖部,那水杯不是常见的玻璃杯或塑料杯,而是造型可爱的陶杯或瓷杯。人们用它们接完泉水喝之后,还可以带回家去作为纪念品。这可真是不错的创意,让泉化为了生意经,还成为了一座城市给予人们的永久回忆与纪念。或许,将来在芙蓉街进一步的改建与发展中,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和借鉴,让泉城不止为一个概念,而真的流动起来,从历下古城流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穿过芙蓉街,参观过文庙,就来到了百花洲。百花洲,是一片平湖,据说是宋朝曾巩来此为官时所辟。街对面,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明湖,大明湖以前水域宽阔,猜想当年百花洲应该是和大明湖相连的。一问,果然,济南的朋友说,原来这里有一座桥,叫鹊华桥,连接着大明湖和百花洲,也就是说,如果百花洲、大明湖都是由南面的山泉之水汇聚而成,那么,百花洲是大明湖的前奏,或者说是大明湖的一个蓄水池。

虽然和曾巩的时代相比,百花洲范围已经小了很多,但在古城窄小的街巷之中,还是显得体量不小。湖水四周,有杨柳依依,成为老街一处别致的景观。走过百花洲,就来到了曲水亭街,这恐怕是历下古城保存最好的一条古街了。刚刚走到这条街的北头,感觉立刻不一样。因为街的一侧有泉水汇聚的一条小河,蜿蜒从街的南头流淌而来,两岸有小桥衔接。水边不仅有垂柳拂岸,也有街坊们在洗衣洗菜,小孩子在嬉戏玩耍,老人在纹枰对弈。岸的两侧,则是住户人家,粉墙青砖,花脊黛瓦。这样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是在江南才能够看见的。以前,也曾经来济南多次,却都是在大明湖、趵突泉等常见的景点惯性游览,竟然一次也没有来过这里,方才想到,为什么当年沈从文先生来到这里会叹为观止了。

如今,靠近北头百花洲一端的曲水亭街两岸的民房,大多改造为酒吧、书屋、咖啡店之类,商业旅游的气息,一下子多于原本的民居本色。店铺都不大,但布置得都古雅风情,而且都会在屋外摆几把椅子小桌,面对小河杨柳,相看两不厌。有意思的是,小店门的两旁,都贴有或刻有对联。那对联不是旧的,都是新写上、刻上去的,却都不重复。不知都是出自何人之手,内容都不是趋时应令,或是那种网络的微信体,而是很古朴,唐风宋韵,与小资情调摇曳调情,是一种错位的感觉。记住了两副门联,一副是自撰的:泉隔市井,水洗心尘;一副是放翁的诗:研朱点周易,饮酒和陶诗。新旧不同,恬静自如的意思是一样的,觉得和小店相配,和老街相衬。

沿曲水亭街往南走,景色渐异,风情渐变。由于地下有泉水流动的缘故,曲水亭街和其他正南正北的老街不同,不再那么笔管条直,而是随水流而蜿蜒,有一种流动的美。这和京城前门地区的长巷与草厂胡同很是相似,那些自明朝就有的老街,也是因当年河水从前门的护城河往东南流向大运河的走向而变得蜿蜒曲折。只是,如今,京城这些独特走向的老街巷虽然还在,身边的水流早已不在。曲水亭街却几百年来依然水流不停,真的让京城的这些老街羡慕死了。在南方,老街和河流相互依存,是常见的,并不新鲜。但是,在北方,一条街,在历史的变迁中,在大自然的动荡中,能够拥有如此漂亮的水流几百年来长流不断,真的是不多见的。

曲水亭街上,最有名的,大概是百花桥了。桥边原来有座六角凉亭,自清朝以来,被很多文人写过。这座凉亭,当地人称之为曲水亭。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亭中原来有一副楹联:“两道小桥一湾流水,三椽茅屋几树绿杨。”传说为郑板桥所书。当然,这只不过是传说而已,是借名人演绎自己的一种说辞。这副楹联,是历下那副最有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摹本,其中运用数字和景物对接的方法,没有什么变化。

相比较,我更喜欢清朝时有人所写的一首《济南竹枝词》:“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写得有情有景,质朴而活泼,将流水而过的曲水亭街的风情点染得很有情趣。

曲水亭街往南,连接着起凤桥街和王府池子街,这也是两条老街,可以视为曲水亭街的延长线。同曲水亭街一样,那里的泉水也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起凤泉、腾蛟泉和王府池子了。起凤泉,在住户的院子里,至今依然喷水;腾蛟泉,就在街面上,像现在的自来水龙头一样的小,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却也是几百年来泉涌不断,一点不亚于珍珠泉和趵突泉;王府池子很大很深,在街的尽头,成了人们游泳的天然场所。我去的时候,一群老人正在那里如蛟似龙地扑腾,飞溅起的水花,让一条老街晶莹湿润,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在北方的老城里,谁见过一条老街上的泉水如影相随?坐在泉水旁,可以消遣纳凉话家常;俯在泉水边,可以洗菜洗脸洗衣服;跳进泉水里,又可以用来游泳。真的,我没见过一条老街有这样的泉水,而且让泉水为我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