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在│《间谍之桥》:回归铁幕时代

 真友书屋 2016-03-04

文/大猫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2015年底带着《间谍之桥》重磅回归,老搭档汤姆·汉克斯主演,科恩兄弟联合编剧。这一部冷战题材的影片,不再是战争下的正义是非,而是战争过后,真正艰难的部分——对宪法的恪守。

 

这一主题,至今不老,并且长久不衰,因为它是美国立国之本的主旋律,导演斯皮尔伯格说,第一次看到这个真实事件时,就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电影。

 

这部影片为了不令观众乏味,反而刻意没有去运用过多的长镜头,让影片像史诗巨片一样渲染情绪。故事依托冷战背景,又充满辩论谈判的重头戏,如何让影片不沉闷,其中运用了精巧的剪辑,令节奏变换得恰到好处。

 

但这个冷战时期交换间谍的幕后故事,以及斯皮尔伯格的信手拈来并不是《间谍之桥》最有趣的地方。一个平民卷入历史重大事件的题材会吸引到斯皮尔伯格的注意简直毫不意外,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是个三观正确的典型美利坚子民,而且还总是试图通过理性的沟通,去推动和挖掘人性深处美好的那一面。



老式谍战片的元素如黑衣人、雨伞、帽子、大衣、轿车等元素让整部片子很有复古气质,色调非常冷峻,阴沉的纽约或者大雪的柏林烘托出很好的气氛。然而我觉得,《间谍之桥》最有趣的地方是科恩兄弟的剧本。



从电影本身上来看,要比科恩兄弟为朱莉写的《The Big Lebowski》更为出彩,在角色之间有很多堪称神来之笔的交流设计,特别是考虑到冷战背景下,不同角色是处于不同立场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这种稀薄的黑色幽默在斯皮尔伯格的眼中虽没有那么风格化,却和他本人的格调相得益彰。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多诺万耿直正义,而当事人鲁道夫(马克里朗斯饰演)却似乎并不在乎他的所作所为。考虑到当时两个阵营的敌对状态,这种角色关系的发展就更加妙趣横生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时又持续保持着紧张的气氛,科恩兄弟还提供了很多调剂和重心的转移,很多场景在设计时,就已经注意去平衡和保持紧张和悬念感了。


 

苏联间谍鲁道夫的塑造在前,一个人对着镜子画自画像的开场,镜子里的自己、画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无不从不同侧面角度,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一个沉稳,耐心的情报工作者,映入眼帘。

 

与之相比,CIA探员显得笨拙无力,影片中对CIA的形象是讽刺的,他们以利益为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无视法律、忽视人命,没有利益和情报的生命就是无价值的。而鲁道夫面对这一切的坦然,令人敬佩。

 

律师多诺万的形象塑造在后,一个人面铁幕国家的强权践踏,以及美国的不支持,都令他承受的重压。但是直到最后,他都坚持着。不管看起来是不是合理,他的任务就是,让事情说得通并让发生。

 

在这个寂静的早晨,也许依然独自站在那里的多诺万也知道,黎明还远远没有到来,不过多诺万这一战是胜利的,是黎明前一次悄然的胜利。交错的钢架大桥的缝隙里,多诺万依然站在那里,在这样复杂的背景和历史阶段里,他是渺小的,但是却是最坚实的那块基石,最核心的一颗铆钉。

 

多诺万在用“去伦敦钓三文鱼”的旅行借口回到家后,家人在看电视,是关于美国人质被释放的消息。而妻子看到丈夫横趴在床上,已经沉沉睡去,音乐伴着上午的阳光,从摆动的窗帘中洒落床上,这份和平与安详感动你我。

 

每个人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而让小人物变成大人物的,是坚守法律,尊重人权和生命的意识。整部电影固然是主旋律的,但它不刻意渲染历史、制造史诗,用沉重主题影响人心,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一个真正用身体力行去捍卫法律的权威,去化解国家的危机,拯救生命的普通人。


关注公众号【异见】,回复大猫,查看作者更多精彩文章:《恶之花:电影里的“情色”世界》《<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重击这个娘炮横行的年代、《<军中乐园>:谎言中的爱与哀愁》、《<雏妓>:被救赎与救赎的灿烂人生》、《<小森林>:活在万物有灵的世界》、《白河夜船》:忍得住无奈却忍不住悲伤》、《<妓女与鲸鱼>:燃烧在巴尔格尼亚海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