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俊丰(1982年生江苏邳州,中书协会员)

 老樟xy67896789 2016-03-04
生活照(1).JPG

 提俊丰男,江苏邳州人,1982年生。斋号的庐,余斋,牧白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邳州书法院副院长,河北美院特聘教授,2011年受江苏省文联嘉奖,被评为徐州市品牌书法家“十家”,2013年荣获徐州市优秀文艺人才奖。
作品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最高奖)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第四届中国(秦皇岛)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书法展(最高奖)
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第二届兰亭雅集42人展
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第二届“翁同和奖”书法展
“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张芝奖” 全国书法篆刻展
“孔子艺术奖” 全国书法篆刻展
“信德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

 迎风高蹈 超逸群伦
                       -----网友热评撷英

    在当代青年书家中,提俊丰先生应该称得上比较有影响的一位。无论是十届国展,兰亭雅集42人,赵孟頫展,孔子艺术奖,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还是“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获奖,河北美院的客座教授。,作为青年人,我们都感受到他那势不可挡的锐气。
提俊丰先生的作品从“二王”得益颇多,对“二王”一路帖学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走在前列。特别是对“二王”法帖笔法速度的把握和理解,对“二王”的挖掘已经有一定的高度。“二王”的特点是点画、线条和整个书风的儒雅和流畅。这是晋代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晋尚韵的一个具体体现。提俊丰先生作品取法高古,敦厚俊朗,大气率真,结体生动活泼、奇趣多姿,用笔灵动率意,笔饱墨沉,古拙浑厚,墨色多变,这是他对经典书法元素进行开掘、提炼和充分整合的结果。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其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时代的创新,真正实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审美的结合。
提俊丰先生其用笔与结构匹配恰到好处,不呆板不僵直。笔画起伏,不是生硬方折,直来直去的僵死线条,而是注入了情感,形成具有生命的线条。章法整体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既有壮严亦有活泼,既有统一亦有变化。行草书贵在用笔,用墨。观其书作墨色,恰为适中,用墨干净爽落,加之墨色的局部变化,润淡中和的调用,使之不俗不腻。墨色伴随书写过程展开,随同点画、字型、章法变化而变化,并参与到整体节奏感的表现中,浓淡干湿能够随心所欲。刘熙载在《书概》中论述到“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技巧,便是极诣。”可见,刘熙载崇尚的是自然和本真。于右任说:“我写字并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的精髓,被称为艺术之中的艺术,就在于她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模糊性的追求。
提俊丰先生始终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于书法创作中,凭借手中笔墨“达其情性,行其哀乐”,将自身对书法的热爱之情糅合到了与濡墨走笔同步协调的境界,通过有形的笔墨语言和对线条形象的塑造去尽可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从提俊丰先生的作品中扑面而来。我想这与提俊丰先生对书法的痴心之爱有关,也与提俊丰先生久经磨练的学书之历有关,也恰恰是一个真正的书家所必须的。祝福提俊丰先生艺术精进。
(河南  张东升)

    无可非议,提俊丰对书法是虔诚的,他写书一点也不敢草率,但并不醉心于点画的工整与完备间,他也追求左右逢源,他也把情感思想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他不仅能用线条语言说话,还能用情感和思想说话。观其近作,可知提俊丰草书得力于二王与孙过庭,得益于明清及现代书风。他广涉诸帖,心游翰墨,融会贯通,碑帖结合,书法自有清雅健劲之妙,如若雄鹰翩然于竹林之上。其笔法严谨,挥洒自如,明快俊逸,蓄情趣,富灵气,跳动的节奏令人耳目一新。在布局上能随顺笔性,自然流露,时而密不透风,时而疏可走马,给人以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在用墨上,大胆活泼,浓淡枯湿尽其本来面目。笔意丰富,情思奔涌,萧散恬淡,率意自然,常给人以不期然而然之惊喜,也便有了诸多审美空间。如一曲仙乐,飘飘而下,余音绕梁,让人拍案叫绝。很显然的,提俊丰一直以来都是精研笔墨,博古采今,极力锤炼,因此其书法艺术语言已十分充实,能够自觉去追寻东坡居士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这让人感动!纵观其作,刚而不露枯,险而不突兀,健而不古怪,既能包含传统又能容纳时尚,由此窥出其于书法上下的苦功夫——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书法语言和精神元素,让书法走向文化,走向正气和大气。而这需要笔秃成冢管枯成坟,需要读破万卷诗书游尽大江南北,方能“中得心源”!(福建  吴伟平)
       作为80年代书家,有如此娴熟的笔法以及过人的驾驭笔墨和创作能力,不得不令人惊叹和感慨,十届国展的获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观先生书艺,行草隶篆楷均涉猎,但以行草为擅。从先生的作品中可以品味出先生之书艺得益于魏晋尤其二王书札的风神和精髓,有扎实而深厚的书写功底和灵活多变的笔墨驾驭能力,讲究笔法、笔势、笔意,书写语言厚重古朴,用笔酣畅淋漓、大胆大气、敛放有度、挥洒自如、跌宕起伏。点划变化丰富,粗细、大小、长短、开阖、疏密、聚散、斜正、快慢等都得以充分表现,方圆兼济,俯仰得体,尤其是在行草笔法中参入楷书笔意,使得作品灵动中富有厚重,动感中蕴藏沉着,书写流利朴实,率意天真,行气则或紧或疏,或正或欹,疏密有致,或独立为之,或引带相连,或笔端意连,以丰富多姿的变化使得作品畅达飘逸,逸趣横生,韵味高古,隽美而不失稳健之姿,质朴而不无险绝之态。用墨则以浓墨为主,偶尔为之的淡墨使得作品平添几分韵味。形式上无论是斗方、团扇还是条幅都显示出不同的韵味,也显示出先生善于将功力、才情、性情、形式四者充分合为一体,使得先生的书法艺术得以完美展现。而先生的隶书作品(66楼)则在章法、形式、笔法、结体上都可谓与人不同凡响,与人一种耳目犹新之别致感受。总之,先生之行草与人一种古朴、典雅、遒劲、厚重、自然、豪放、流畅、潇洒之感,品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广东  冯光永)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9.jpg
12.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