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首论坛】唐太宗如何说服来自内部的反对者

 象牙塔里的木头 2016-03-04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的一天,即位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主持召开表彰大会,以当面确定各位功臣的封爵等级,“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第一等功臣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五人。《资治通鉴》记载,当宰相陈叔达把功臣等第当众唱示之后,唐太宗说:“朕给各位爱卿排定的勋赏,也许还有不妥当之处,有什么不同意见都可以讲出来。”话音未落,“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场面近乎失控。其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刺耳,李世民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当众叫嚷:“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挑战,新即位的皇帝毫不示弱地数落起来:“当年义旗初起,叔父虽然首唱举兵,在关中响应,那大概也是出于无奈的自救之举吧。后来被派往河北山东与窦建德作战,叔父是全军覆没;又后来跟朕去镇压刘黑闼,叔父还是望风而逃。”如此这般的刻薄挖苦之后,李世民摆出了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为朕出谋划策,最终安定了社稷,有如汉之萧何,论功行赏,自然要在叔父之前了。尽管叔父是朕的至亲,但不可以因为私恩,而滥与勋臣同赏!”一番较量,会场上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那些争功的将领们都表示心悦诚服,他们说:“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这种叙事是《资治通鉴》中典型的对治国之道的书写范式。读懂了文本逻辑,只是阅读史书的第一个层次。值得思考的是,皇帝话音刚落,就可能场面失控,不服的到底都有哪些人?李神通为什么偏偏针对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唐太宗最信任的谋士?最关键的,李神通和唐太宗在政治立场上是否一致?
  《资治通鉴》记载,“(李)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并引来唐高祖李渊的亲临问候。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关键时刻,李神通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李神通无疑是来自内部的一位反对者。至于他是真的不服,还是配合皇帝在用人方面树立权威,不好轻下结论。他有资格不服,但他更应该知道,皇帝要重用房、杜是不可改变的,而且反对房、杜被如此重用的还大有人在,包括参加太原起义和统一战争的众多功臣武将,也包括一些高祖时期的老臣如裴寂、萧瑀、封德彝等人,甚至也包括刚刚宣布封赏名次的陈叔达。有些话要挑明是需要找到话头的。李神通率先发难,就给李世民提供了一个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用人立场的突破口。论功行赏,无论私恩,提拔重用房、杜是毋庸置疑的人事决策。
  李神通在受到唐太宗尖刻数落之后的表现已经无从知晓了,《旧唐书》的列传中记完此事紧接着就是四年之后李神通的去世,“(贞观)四年薨,太宗为之废朝,赠司空,谥曰靖”。根据谥法,宽乐令终曰靖。李神通最后几年的心态是平和快乐的,至少唐太宗心里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这对君臣和侄叔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和默契,而没有对抗和怨恨。即便当初李神通确实是不服,是真心反对那样的人事安排,经过李世民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也听出了话外之音,理解了皇帝的苦衷。重大决策往往最先遇到来自内部的强烈反对,而能够成功说服来自内部的反对者,达成一致,是落实决策的关键。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7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史天地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