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系之宝】传说中的中文系祖师爷系列——徐中玉:世纪老人,如今依旧砥砺前行

 北舟01 2016-03-05

提到徐中玉这个名字,多多少少都绕不开《大学语文》。正是他在大学教育语文缺席三十年之际前后呼喊左右奔走,才让这片早已荒芜的人文土地上又萌生出了一丝青绿。可孰不知这只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后辈的一大笔人文财富中的极小部分。他的才情学识,他的治学态度还有饱经沧桑后的人生智慧才是他最值得让我们敬佩的地方。悠悠岁月的长河早已褪去了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但取而代之的却是随时光流逝愈渐增长的历史底蕴,一点一滴都足以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如雪山般沉静

赵丽宏曾回忆:“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坐在我前面一排的是九十六岁的徐中玉先生。开会听报告,徐先生腰板挺得笔直,一点没有疲态。我在后面凝视他的背 ,凝视他一头白发,他始终端坐,沉静如雪山。这次作代会有一个话题,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要追求,我想,前面的这位前辈,不就是一个榜样吗?徐中玉先生在文学道路上坚守了一辈子,追求了一辈子,淡定坚韧,百折不回。对文学的追求,使他保持了年轻的精神状态。如此高龄,他还在做学问,写文章,主编杂志,审读 教材,思路和年轻人一样清晰活跃。”是的,所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7778级的学生们都不会忘记徐中玉老先生对他们人生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一反以往的考试要求,立下了规定:凡是文艺创作不论诗歌小说,都可以来替代论文纪录成绩,大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足以可见徐老对文艺创作的极大重视。也正因如此,后来声名鹊起的华师大作家群与评论家群就有大部分是徐老先生的学生。他说中国知识分子物美、价廉、耐磨,爱国,这是他对所有知识分子的希望,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当之无愧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沉静来源于历史的积淀。说起往事,徐中玉很从容,“历史,没有那么绝对。”提到一些在后人看来惊心动魄的往事,他语气中也大都是平淡的态度。说到少年时和同学拦火车请愿,说到年轻时爱国抗日的热血激愤,他像是隔着一个世纪淡漠地平静地讲述着一个毫不相关的人的故事,鲜有激荡的感情与热切的语气。想必他自己也难以想象出七十多年前的自己竟是如此壮志蓬勃意气奋发。连那最不堪回首的文革时期的惨痛经历,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一两句。所有苦与乐,爱与恨,激情与压抑仿佛都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淡却了模糊了原本的形迹,归为彻底的沉静。即使见证过种种历史的波澜壮阔后,他依旧还是一个最平凡质朴的老人,与那些你时时在路上,小巷里或是公园里看到的老人别无二致。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但历史的从容感总能让你肃然起敬。

如落日般悠远

坐在陈旧书桌前的老人,安静、平和,秋日上午和暖的阳光里,周身布着一层淡淡光晕。近。百年的历史变幻和尘世喧嚣在他身上仿佛都被消融,只有那双带着淡然笑意的眼睛里,埋藏着岁月留给他的秘密。

徐中玉老先生一直寓居在上海华师大二村一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里。红漆楼梯旋转而上,有着浓郁的古旧气息。可就是这里,虽然破旧是徐老回忆中最牵念最温暖的地方,他在这张老旧的书桌上伏案写出了多少文学评论,又阅览了多少报纸书籍。当然,还有几代人在这里长大又从这里出去,虽已四世同堂但如今家只剩下徐老和他家的保姆阿姨。想来一定会有些许悲伤,于是阅读摘录便几乎成了他退休生活中的全部了。只有累了的时候会歇息一会儿,或是天气好的时候去不远处的长风公园散散步,偶尔的时候用拐杖逗弄一下身边陪伴十年的大白猫。这便是他生活的全部,不抽烟不喝酒连水也是简简单单的白开水,不加茶叶。也许这就是百岁老人的长寿之道吧,朴素平淡的生活方式以及不断学习进取的不老之心。

这个经历过将近一个世纪历史变幻的老人,在一个汹涌向前的年代里,保持谦和,从容,快乐,安静。历史与现世的所有喧嚣,都被阻挡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和一个安静的书房之外。他也有着落日所给人带来的温暖,不在于温度却在于那昏黄的光亮。家中时不时会有人来拜访,不管相熟与否,他总是与来者饶有兴致地交谈,定是有问必答,没有任何的架子。无论人来,他总会直起身板,大手一挥,看看我的书房吧。而事实却是除了厨卫,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书房,个个能放书的地方都摆满了书,连阿姨的房间也被占据了一小部分。衣柜里也塞满了一扎扎泛黄的剪报,最上面的一扎是老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的文章,用陆游的书巢来形容徐老的书房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书虽看上去零落无序,但徐老摆放书籍总是有他自己才晓得的规律,以便时时能找出来翻阅,因此谁都整理不得。

如泥土般踏实

就是在2013,徐老决定将自己的稿费积蓄100万元捐给华东师范大学,用作中文系的助学扶贫基金。家中儿女都一致支持他的决定,可见徐老的精神在儿孙身上一脉相承。他还一再强调:“这笔钱不是资助一个人的,是一批学生。”100万绝非小数,是多少个日夜徐中玉老先生伏案书写,潜心研读才换来的。但他从没想过用这些钱来换取更好更舒适的生活,反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着身上的旧衣服。即使儿女买来新衣孝敬他老人家,他也依旧认为衣服还是旧的穿着舒服。

捐赠的个中缘由,也与他的寒门求学的经历不无关系。他的求学经历与当下的年轻人相比可谓是历经波折。徐中玉出生在江阴华士镇,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获得读书的机会。可因为家贫只能先念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后又教了几年的书仍不忘自己砥砺求学的初衷。终于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学费,于1934年考取了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正式踏上了他的文学之旅。


泥土是孕育出新生命的摇篮,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芳香,踏实赤诚便是这芳香的余韵。他总是坚持着“为学必须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说真话说实话,极少顾虑是否合时宜。文革期间,有人把苏东坡列入儒家加以批判,只因他曾经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可徐老师仍在那样的氛围之下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苏子瞻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称得上是一位真诚而有胆识的学者。徐中玉先生曾写到:“自然有自然的实际,社会有社会的实际,都有其丰富而复杂的未知内容,学者们的用武之地太广了,太深了,一个人心安理得地钻在螺蛳壳里,凭脱离深广实际的沧海一粟之知自命英雄,甚至连用自己的语言来重复别人结论的本领还未学会,就自命权威,把生命如此浪费,既可惜,更可悲。”徐老告诉我们的不是说要完全抵制权威而是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不是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这便是他的治学态度,从实际出发扎根于原作的土壤,重视自己独到的观念见解。这便是徐老所说的“和而不同,殊途同归。”

无论是治学还是生活,他总是以极低的接近大地的姿态。文汇出版社推出《上海作家散文百篇》 ,编委会提出请徐先生作序,可想到徐先生年事已高,工作繁忙,不一定会接受。想不到徐先生闻讯后第三天,就寄来了长达2300余字的精彩序言,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告诫编委会:这本书很有创意,但经典与否,应由读者来评说。而就在这本书的大型售书活动中,也有人提出请徐老师来助阵。可那时天气已微凉,徐老也已是86岁的高龄,可不承想他又是极爽快利落地答应下来。一作家听闻感叹道:“这就是徐中玉先生。”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有深厚的韵味。是的,这就是徐中玉老先生。以最平淡的姿态做着如此令人动容的事情,只要是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都会亲力亲为。

如今,出生于1915年的徐老先生今年已整整100岁了,每一张照片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身体依旧健朗,心血指标都达标,只是听力不如以往,来人要很大声地和他交谈。但他的为学之心仿佛一直没有变过,甚至越来越年轻。每日六时起床,等着他的就是看不完的书和做不完的摘录。即使现在已经不再写文艺著述但每天依旧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准则。他既是学术界的大家更是人生路上值得一辈子追寻的榜样。人生百年,淡然悠远。


点击标题下蓝字关注中文系学生会官方订阅号或查阅历史消息

欢迎大家关注华师大中文系学生会的人人及微博~

公众微信号:ECNUzhongw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