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名字里为何都有个“之”?

 木立 2016-03-05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名字里为何都有个“之”?丨壹读精选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丨于峰

 

古人讲究避讳,尤其是为尊者避讳,为长者避讳,通俗点说,当儿子当女儿的,绝对不能念老子的名,要想办法换一个字代替。 


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老妈叫做贾敏,所以林黛玉念书,碰到“敏”字,都念作“密”字,必须写这个“敏”字,就有意减一二笔。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

 

避讳是很森严的规定,有可能还闹出笑话

 

南宋有个名臣叫做“钱良臣”,严格要求家人避讳。他儿子每次念到《孟子》里的一句话“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只能念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令人忍俊不禁。

 

避讳是如此严格,但似乎也有例外。

 

石头君写过一篇南京的避讳趣事,有朋友看了后,在后台问我,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这对父子名字里都有个“之”,他们为什么不避讳啊?

 

要知道,六朝人对避讳也是非常讲究的。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这个问题同样也萦绕在石头君心头多年

 

其实,不单单是王献之,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出名。 

 

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王徽之最有个性,著名的“雪夜访戴”,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王徽之雪夜访戴

 


兰亭雅集。

 

其实,不单是王献之,王羲之所属的王氏家族,是六朝著名的世家,名字中最后是一个“之”字的家族成员,还大有人在,比如王羲之的胞兄王籍之。

 

另外,王氏家族还有王颐之、王建之、王闽之、王胡之、王耆之、王彭之、王彪之、王兴之、王翘之、王宴之、王崐之、王陋之、王冲之、王允之、王范之、王肇之、王慧之、王仲之、王承之、王茂之、王和之、王随之、王羡之、王韶之、王弘之、王镇之、王裕之、王越之、王临之、王闵之、王嗣之、王咸之、王预之、王望之、王纳之、王瑰之等人,名字中都有个“之”。

 

王献之

 


南京发现的王兴之墓志。

 

注意,“之”字并非王氏家族的辈分字,也就是说,这些名字带“之”的王氏家族成员并不是同一辈人,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兄弟,也可能是父子、爷孙,甚至隔着好几代。

 

按照中国古代“避讳”的传统。爷孙、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实在不可思议。

 


王献之《中秋帖》摹本

 

不过,在整个六朝或者说南北朝时期,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之”字的,其实大有人在,不仅仅局限于王氏家族。

 

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书法家祖冲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六朝大族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庆之;司马皇族的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

 

《三国志》的注解者、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东晋的名将、北府兵的首领刘牢之。

 

祖冲之


顾恺之


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

 

另外还有虞玩之、胡廉之、胡翼之、胡谐之、朱昭之、朱谦之、朱巽之、温式之、温放之等在史籍中留下名字的人。

 

甚至有皇帝名字中有一个“之”。梁武帝萧衍建立梁朝后,尊自己的父亲萧顺之为梁文帝



丹阳梁文帝陵墓石刻

 

问题来了,为什么六朝时期,人们起名字的时候,喜欢在最后面加一个“之”字呢?


这个问题,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破译了这一文化之谜。

 

 
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指出,《魏书》中有“世祖时,道士寇谦之”的记载。而在《北史》中则将“寇谦之”称为“寇谦”,《北史》中是否少了一个“之”字呢?

 

陈寅恪认为,“实非脱漏”,六朝天师道信徒“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宗教信仰,这与佛教徒以“释”、“法”、“昙”用在名字中相类似。

 


晚年陈寅恪

 

也就是说,“之”用在名字中,只是代表宗教信仰,代表这个人是天师道信徒。王羲之家族那么多名字里带个“之”字的人,应该都是“天师道”教徒。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为道教早期流派之一。

 


   “天师道”为道教早期流派之一

 

六朝人名字中的“之”字,其实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


陈寅恪指出,东汉及六朝人习惯用单名,“之”字并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也可以省略。

 

因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并不犯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