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膜手法(意大利CC点)学习笔记(一)

 非凡不平凡 2016-03-05

筋膜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在体表从浅层到深层,依次分为皮肤浅层脂肪与支持带浅筋膜(将浅深层脂肪与支持带分开)深层脂肪与支持带深筋膜(含有大量的本体感受器与各种小体)。


浅筋膜还与内脏筋膜相连,是治疗内脏系统疾病的重要操作部位,在后续课程里会提到,暂且不提。

深筋膜则分为腱筋膜(如阔筋膜、腹直肌鞘等,有多层平行结构)和肌筋膜(即包裹于肌肉外的单层结构)。

个人认为所谓腱筋膜就是与肌肉呈串联关系的肌腱或其延续部分,肌筋膜就是包裹于肌纤维或肌束或肌肉外与其呈并联关系的深筋膜。
深筋膜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大量的透明质酸,在PH值降低或炎症反应后透明质酸酶活性升高,透明质酸含量减少,或其聚集性状发生改变,凝胶由液态变为固态,粘滞性增加,这也是大量运动后或长时间保持某种固定姿势后表现为僵硬酸痛的重要原因。当给予筋膜加温或一定压力后,透明质酸解聚,由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凝胶由固态变为液态,筋膜又恢复运动的灵活性。

将一个身体节段朝某个特定方向运动的结构称为运动单元,后者是由一块肌肉或多块肌肉通过筋膜的连续性协同作用的,单关节和多关节纤维汇聚后力的向量交汇点称之为CC点(协同点,即筋膜的嵌入点),该CC点可以在某一关节产生运动时触摸感知到,也是最容易损伤和需要治疗的点。
 
依据正常人体解剖将人体分成3个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并以此三个平面为界区分不同的运动方向。
意大利CC点将人体分为14个节段。

这样可以用这些缩略语将每一个关节的运动进行准确的重新定义,如屈肘运动为肘关节向前的运动,即AN-CU;伸膝运动为膝关节向前的运动,即AN-GE。这样可以将每个关节的运动区分为6个方向,在各个方向上所找到相应的CC点即筋膜嵌入点(单关节和多关节纤维汇聚后力的向量交汇点)。
以手腕节段为例:

向前运动CC点
向后运动CC点
内旋运动CC点
外旋运动CC点
外展运动CC点
内收运动CC点
所有节段具有相同运动模式的筋膜连接到一起形成筋膜链。

在临床治疗前需要通过手法筋膜评估表先进行节段评估,找出其代偿节段的定位,然后在该节段上进行6个方向上CC点的触诊和治疗,评估和定位部分将另行撰文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