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子路篇(29)没学好道德的军官不能学作战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注释


(1)善人,本章指学习圣贤之道并施行仁政的为政者。


(2)教,《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是教育,指导。本章指教导,教化。


(3)民,《说文》:“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即众氓。字形承袭古文的形象。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本章指百姓。


(4)即,《说文》:“即,即食也。”即入席就餐。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是走近去吃东西。本章指接近,靠近。


(5)戎,《说文》:“戎,兵也。”即兵器。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本章指兵器。



译文


孔子说:“善人施行仁政,用孝悌忠信教化士人七年之久后,才可以让他们接近兵器,学习作战。”



解读


依后人对本章的理解,就是说:善人教化百姓七年,百姓也可以去作战了。不细究还没什么?孔子为什么在《子路篇》的结尾说这些?再说,为什么要教化百姓七年,上战场作战不应是百姓的事情,为什么要教化百姓去作战?这些都是无法从本章所认知的几个方面的意思所理解的。所以,孔子在本章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后人所了解的这么简单,用“民”去作战也应是有理由的。我们先了解一下“兵”的含义。兵,《说文》的意思是“械也”,意思是军械。段玉裁的注解说:“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兵”也指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同时,“兵士”在一起已经是“军人、士兵”的意思。比如《管子·权修》:“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 而本章所说的“民”,与“兵”又有什么联系呢?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里说的“善人”,也是与为政有关的,并非平常意义上的好人,或者贤人。善人,用仁政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为政者。在第11章,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在孔子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中的“士人”之中,是指这种为政者还在学习圣贤之道的士人中,为善人的水平。这是区别于前几章的君子为政之说。教民,教化百姓。教,《说文》的注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即在上位的操作,在下位的效仿。这说明,教化百姓的前提是为政者先要做好,然后让百姓去效仿。所教内容,包括孝悌忠信的行为,还有务农讲武的方法。民,在先秦时期把百姓分为几类,《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意思是,古时有四种百姓。有士人,有商人,有农夫,有工匠。本章所说的用来教化的百姓就是“士人”,也就是指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我们习惯上称这些人为读书人。为什么要“七年”呢?皇侃疏:“夫教民三年一考,九岁三考,黩陟幽明,待其成者,九年为正可也。今曰七年者,是两考已竟,新入三考之初者也。若有可急,不暇待九年,则七年考亦可。亦可者,未全好之名。”亦可以即戎矣,即“亦可以(之)即戎矣”,省略的“之”代指被教化七年的士民。即,接近。戎,兵器。“即戎”,后人皆翻译为去打仗或者上战场。按照原义,即戎是接近兵器,就是学习作战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对施行仁政对士民的教育,要先对其圣贤之道的学习,包括孝悌忠信等,最后才教他们作战的方法。所以,我们分析本章的结构,就是先要“教民七年”,再让他们接触兵器,学习作战。如果没有前面七年的学习。是不可以学习作战的。所以,本章的意思是,善人施行仁政,用孝悌忠信教化士人七年之久后,才可以让他们接近兵器,学习作战。这给我们现在的军官学校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学习作战方法,是学习好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后最后的事情。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