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路篇第十三(9)

 liuhuirong 2019-06-13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①。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②。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③。”

【注释】

①说:通“悦”,使喜悦,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后面五个“说”均同“悦”)一解,“说”就是“说话”的说,不通“悦”。   ② 器之:指按各个人的才能而加以合理使用,也即量才使用。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 求备:求全,求完备。

【语译】

孔子说:“在君子那里办事容易,而要讨得他喜欢却很难。想不按正道去讨好,他是不会喜欢你的;但一当他要使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各个人的德才去分别指派工作。在小人那里干事很困难,但要讨得他的欢心却很容易。即使你不按正道去讨好他,他也会欢喜你的;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要求样样都能做好。”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有关君臣上下关系处理的问题。

语言来源于两个渠道,一个是生活,即社会语言;一个是书本,即书面语言。我们学习语言不外这两个方面,书面语言因正确解释而流传。还有一种语言因错误的解释而流传,这类语言,正本清源,回归本义后,但其错误的含义因其流传广远,也不得不承认,这可归纳为约定“错”成,这类语言现象在语言学发展史上颇多,只是目前尚无专人勾稽而研究。思想的流传播布,也存在这类现象,比如说本章,因“说”有两解,一则为言说之“说”,一则为喜悦之“悦”,因此一字两解,而其思想,解说则两歧,而两歧所形成的思想在历代典籍中均有引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人在诠释圣贤思想时,为求确诂,总是取其一说,而另一说则弃而不顾,或者干脆斥之为错,因其流传久远,各有采摘,释经者一般是两说并存,以便读者窥其全貌。当然确有明显错误的异说,不在本话题之内。本章“说”“悦”两说,均有趣味,姑分解如下,但笔者倾向于前者。

本章谈的仍然是君臣上下的关系问题,先谈“易事而难悦”。“易事而难说也……”君使臣以礼,赦小过,严己宽人,不求全责备,“使人也器之。”臣事君以忠,举贤才,克己奉公,尽其所能,取悦以道,君臣和谐,所以“易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居上位而使人:使人非礼,宽己严人,“使人也不器。”“求备于一人。”所以难事。君子居下位而事小人,虽尽忠、尽能、尽公、尽贤,以道悦之而不悦,不以其道悦之却又悦,上下乖睽不和谐,所以“难事”。朱熹说:“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所以“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难事而易悦。”

再谈“易事而难说”。“说”即说话的“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君子简重宽宏,自有义理在胸,“敏于行而讷于言。”“相对终日不出一言,似乎深沉不可测。”(《先听斋讲录》)言出必合道义,“夫子不言,言必有中。”不合道义,不中矩绳之言则不说,而使人则平易恭顺,绝无苛求。颇有冉雍“居敬而行简”,不苟言笑的风格。“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其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先听斋讲录》说:

“若乃小人,相对喋喋然,论议蜂发,又易于通导,即左右慰论,亦且备极甘苦,非义分所当说亦说之,而一经使人,便苛求不已,此则极难事也。”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语译】

孔子说:“君子通达坦然而不骄横,小人处事骄横而不通达坦然。”

【解读】

本章谈“君子”和“小人”在“骄”和“泰”居处方式上的区别。

有人说:“君子小人之辨最难。”为什么呢?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此诚难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骄”两种状态,形似而神异,因其形似,故而难辨,君子之泰“望之俨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温和,“即之也温。”与之交谈,方知言辞犀利而准确,不苟和,“其言也厉。”“俨然”似骄而非骄,“言厉”似傲而非傲,皆为安详宁静,坦荡通达,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骄矜。小人之骄则不同,患得患失,多忧多惧,有所知能,欲盖而弥彰,似匿而实露,矜庄于世,似泰而非泰,似谦而非谦,皆为“浮薄琐屑,浅躁刻薄,私欲内藏,矜张苟容,骄矜而不舒泰。泰然者,谦和也;骄矜者,狂傲也。”高享在《周易大传》中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骄矜者一概反此,形似而神不似。

另外,“而不”一词耐人寻味,当可细究。“而不”表示两种含义,一表转折,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意思是学习却不思考,思考却不学习,“而不”即表示前后转折关系。更多的“而不“是表示中庸的一个“度”,表示一种“质”的区别。“泰而不骄”,“泰”“骄”形似而神异,“泰”而不过度,“泰”而不及骄,即君子,“君子泰而不骄。”“泰”而过中,“泰”而及骄,即小人,“小人骄而不泰。”诸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周”与“比”,“和”与“同”,从表面看,实难区别,深入观察,方知有一个“质”的区别,“质”的界线。这个“质”即“中”,过“周”则为“比”,过“和”则为“同”。“而不”则告诉我们一个“度”,一个有“质变点”的“度”。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①。”

【注释】

① 毅:坚毅,果断。 木:质朴,朴实。 讷(nè):说话迟钝。

【语译】

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解读】

本章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于仁”。“仁”有圣人之仁,君子之仁,士之人,小人之仁。本章谈“士之人”。

刚毅木讷近仁,只是近君子之仁,非圣人之仁,亦非小人之仁,严格意义上讲,近君子之仁,即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仁,当为“士”之仁。刚、毅、木、讷四种美德当是士之仁德。梁皇侃说:“刚者性无求欲,仁者静,故刚者近仁也。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周穷济急,杀身成仁,故毅者近仁也。木者质朴,仁者不尚华饰,故木者近仁也。讷者言语迟钝,仁者慎言,故讷者近仁也。”康有为说:“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四者皆能力行,与巧言令色相反者,故近仁。盖圣人爱质重之人,而恶浮华佻伪如此,盖华者不实也。” 皇疏也好,康注也罢,所证之美德嘉行,均为“士”之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品德,“士”之仁多用于修身,君子之仁,除了修身之外,尚有“安人”的任务。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如也②,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 切切偲偲(sī):互相间恳切地提出善意批评的样子。切切:恳切。偲偲:相互督促,相互勉励。   ② 怡怡如:和悦、愉快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

【语译】

子路问道:“怎样做才配称为士?”孔子说:“互相督促,勉励,亲切和气,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要和悦、愉快。”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答子路问“士”。

朋友以道义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切磋琢磨,互相勉励。兄弟以恩义合,兄爱弟敬,彼此扶持,援手以助,和睦相处,如此则称得上“士”。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①。”

【注释】

① 即戎(róng):当兵打仗。即:就,从事。戎:戎事,战争。

【语译】

孔子说:“善德之人教导百姓七年之后,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有关“善人教民”的时间以及作用。

善人,当介于圣人与君子之间的人,接近贤人。孔子说:“圣人,吾未能得而见之。”“善人, 吾未能得而见之。”孔子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说:“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圣人矣。”可见善人的境界颇高,仅次于圣人而未曾见。“善人教民”,教以“进德修业”。朱熹说:“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修业”只是稼穑农耕之业,非君子之学业。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语译】

孔子说:“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打仗,这就是抛弃他们啊。”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教而后用”的观点。

孔子在《尧曰篇》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行教诲而施行杀戮,谓之暴虐,仿套一句,“不教而战谓之弃”。朱熹说:“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孔子一生宣传仁道,推行仁道,反对春秋无义之战,对武备却一向不曾放松,他在鲁国担任“司寇”,以“相礼”身份随鲁定公出使齐国夹谷之会时,他对鲁君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除教民以德之外,兵家战阵也在教民之列,文武兼备,文武兼教,方是“不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