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子路篇(15)一句话就能听出是否是兴邦之君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1)一言,一句话。


(2)兴,《说文》:“兴,起也。”即众人合力举起。会意。从舁,从同。舁(yú),共举;同,同力。本义是兴起,起来。本章指使兴盛,流行。


(3)诸,《尔雅·释训》:“诸诸、便便,辩也。”诸诸,善于辞令的样子。便便,善于辞令的样子。《说文》:“诸,辩也。”即辩论。形声。从言,者声。本义是辩,问辩。本章是“之乎”的合音,”“之”代指“一言”。


(4)若是,如此。


(5)几,《尔雅·释诂》:“几,危也。”几,比喻为事物的迹象、先兆,引申有危机、危险的意思。《尔雅·释诂》:“几,近也。” 将近、几乎的意思。《说文》:“几,微也,殆也。”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是细微,隐微。《易·系辞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本章指意思接近。


(6)丧,《说文》:“丧,亡也。”即失去亲人。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是丧失。本章指丧失。


(7)违,《尔雅·释诂》:“违,远也。”《说文》:“违,离也。”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是离开,背离。本章指违背,违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包含使国家兴盛的道理,有这样一句话吗?”孔子说:“没有能够相当于你说的这样的话。有一句话的意思接近你说的,人们常说的‘做国君难,做臣子的也不容易。’如果知道了当国君之难吗,不就接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鲁定公问:“说出一句话来就会丧失国家,有没有这样一句话呢?”孔子说:“没有能够相当于你说的这样的话。有一句话很接近你说的意思,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是‘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唯一就是我说的话没人敢违背。’如果国君说的话是对的,没有人敢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国君说的话是不对的,却没有人敢违背,不就接近一句话可以丧失国家吗?”




解读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这两个成语,就是出自本章。通过鲁定公与孔子的对话,是在谈为政知道,意在表达如何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要了解本章的含义,我们先了解一下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鲁定公是鲁昭公的弟弟。鲁昭公因与三桓争斗,被驱逐出鲁国,最后客死他乡。鲁国大权被三桓控制后,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鲁定公重用孔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就是在鲁定公在位时,当上了大司寇。本章所谈的“兴邦”和“丧邦”,都包含了鲁定公对控制鲁国朝政所拥有的期望。兴邦,就是国家兴盛。丧邦,就是丧失国家。所以,本章是鲁定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给他提出了他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君臣关系。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一言,和《为政篇》(2章)的“一言以蔽之”的“一言”是一个意思,就是一句话。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言兴邦”,意思是一句话可以兴国,并没有把本章的意思表达透彻。而,就。兴邦,使国家兴盛。诸,“之乎”的合音,“之”代指“一言”。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包含使国家兴盛的道理,有这样一句话吗?鲁定公向孔子请教,有没有这么一句话,其中的道理可以使国家兴盛。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言,话。不可以,不能够。若,同,相当。是,这,代指鲁定公所说的“一言而可以兴邦”。孔子的意思是,没有能够相当于你说的这样的话,就是找不到你说的这样作用的话。几,意思接近。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有一句话的意思接近你说的,人们常说的“做国君难,做臣子的也不容易。”孔子的回答,我们要认真去思考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这样一句话又如何包含了使国家兴盛的道理呢?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做国君的和臣子的一样难呀!孔子使用这句话来教育鲁定公,你以为你很难呀,做臣子的和你一样难,你做国君的能体会到臣子之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兴邦”了。对国君来说,为政之道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能站在臣子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孔子接着说,如果知道了当国君之难吗,不就接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鲁定公听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开始问“丧邦”。“一言而丧邦”和“一言而可以兴邦”句式结构和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面是问假设的意思,所以用“可以”的语气。而这一句是直接问,是鲁定公针对自己说的,意思是“说出一句话来就会丧失国家”,有没有这样一句话呢?孔子说,没有能够相当于你说的这样的话。有一句话很接近你说的意思,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是“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唯一就是我说的话没人敢违背。当国君的如果唯一的乐趣就是臣子们都不敢违背他说的话,全都是阿谀奉承顺耳的话,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君就是昏君,就要丧失自己的国家了。虽然这话是对国君而言,但是针对每一位当领导到的也已一样,能不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有的甚至明知道错了也不会纠正。大而言之,这个人的修养不够,小而言之是个性问题,自己转不过弯来。历史上有名的例子,比如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当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就凭了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器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给谁看?所以项羽注定了要失败的。而同样的事发生在刘邦的身上又是怎样呢?刘邦大定天下以后,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阳。但齐人娄敬去看他,问他定都洛阳,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汉高祖说是呀!娄敬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这里定都易于王;无德则易被攻击。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间经过了十几世积德累善,所以可在这里定都。现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来的,战后余灾,疮夷满目,情形完全两样,怎么可与周朝相比?不如定都关中。当然有一番理由,张良也同意,刘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见,采纳娄敬的建议,并赏给五百斤黄金,封他的官,赐姓刘。“一言而丧邦”,无论是从国君甚至到地方官,更甚至到一个人,说出一句话来就是丧失国家或者注定失败,其原因是他的修养和气度,通过这句话表现出来,而失去了人心。所以,国君说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孔子对这句话再加以说明。如果国君说的话是对的,没有人敢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国君说的话是不对的,却没有人敢违背,不就接近一句话可以丧失国家吗?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