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好意思,可能整个互联网都要变成女的了

 谢勋鹏 2016-03-06

这是真的,虽然看上去有点恐怖。


大概在两年前,《互联网周刊》的主编姜奇平写了一篇名为《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的长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互联网正在女性化的观点:不仅是互联网的经济以女性消费为主,甚至连互联网本身也开始变得女性化了。在互联网上,人们开始变得感性,强调体验,开始反对基础主义。


尽管当时,此文掀起了对互联网女性特征探讨的一波小高潮,但终究没有在今年这般突出。


而今年,我们看到了各种女性创业,各种关于女性的创业,创业者对产品体验的推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似乎所有的一切变化都在暗示,早前对于互联网女性特征的预测正在被证实,互联网即将进入一个的女性主义的时代。


就在15号,作为特邀媒体,我们参加了中欧商学院举办的第六期中欧点将台活动。活动依然讨论的是女性,依然是围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女性特征展开。


互联网的女性进化时代


在讨论互联网的性别特质之前,通常会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互联网为什么是女的,而不是男的?


严格来说,我们所讨论的互联网的性别属性,其实因为互联网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女性更像而命名,比如感性化,非线性思维等等。换而言之,这个性别特征与生理上的性别无关,只是在女性群体中所集中展示出来了。

在活动现场,中欧商学院创业学教授龚焱把这些特征总结为三点:第一个是情感的导向,也就是说从理性过渡到情感;从功能过渡到体验;从大众型的社群过渡到高区分度的社群。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区分的社群,其实都是女性特征的体现。


特征变化背后是思维的变化。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原因,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左脑和右脑两种思维。其中,左脑型的思维模式就是逻辑思维模式,而右脑型的思维模式就是感性思维的模式。


在左脑型的思维模式里,我们注重的焦点是逻辑本身,它的逻辑过程是一个线性化的过程,运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分解的方式进行思考;而感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右脑型的思维模式,正好和左脑型的思维方式相对,大量的依赖直觉,是一个略带混乱的非线性思考过程。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种性别恰恰就对应着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在创业过程中,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体现。男性会表现出来诸如聚焦、准确度、直接性、逻辑、对战略和风险的敏感度等特征;而女性呈现的特质和这些完全不同,女性呈现的特质是组织能力、感觉以及同理心等。


在人类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互联网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基本遵循的都是男性的创业思路:目标高度明确,资源高度明确,甚至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径都是相对明确的。在这种条件下,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调研、思考、执行和不断的优化。


但这种创业会并非完美无缺,它会面临来自外部分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在极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摒弃确定性、注重情感与应变能力的女性思维创业更值得推荐。


那些照亮创业者的女性特质


互联网正在变得女性化,龚焱从战略层面梳理出了这次进化的逻辑,而美啦美妆张博和美柚陈方毅则从创业者实践的角度梳理出了女性需求特征——当然,这也会是整个互联网进化的特征。

张博发现,在互联网社区中,每个女性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一个人永远都是活在不同的世界:真实世界是一个世界,有一个关系链,玩游戏是另外一个世界,应用里面又是另外一个的世界,而且能够很好的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


在这种多面世界中,张博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对于女性的系统理解:第一,女人是发散性思维的,能从一个点出发,不断扩散向外延去走;第二,人们都很懒;第三,大家都很爱美;第四,人们都很享受被动的感觉。


每个女性都很感性,甚至在互联网社会生活的男性都开始变得感性,这种感性使得每个个体都开始变得不可捉摸。但从整体来看,陈方毅相信:个体搞不定,群体却是能搞定的。


在比对了各种互联网产品形态之后,陈方毅的观点是: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像工具是没有产生信息的,没有产品信息就是完全离线的东西,跟互联没有关系,顶多是一个联网的产品,媒体是创造极少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有互联,但是少部分的创造信息。


基于信息创造互联的观点,他甚至认为,社区创造信息的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装逼。装逼其实不是一个不好的词,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装逼是一种美德,本质上大家不是不喜欢装逼,而是讨厌没逼格又喜欢装。


传播备忘录:我们是否进入了女性主义时代?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前面,我们所有提到关于互联网的女性特质,都是以一种现象归纳的描述。在这里,我们缺少了一个源动力解释,这个源动力的解释可能会超越了互联网本身源自于社会底层。如果找到这个驱动进化的底层因素,是不是就能对未来的趋势做一次关乎商业、社会的预测?


综合龚焱、陈方毅和马佳佳的演讲,我想大概可以得出如下解释:在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中,女性更多的是从事的是选择性的工作:比如采集、织布、饲养等等,这些工作实质上都是择优而取。


选择性的工作在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是经济的最优选择,所以女性在社会中也大多居于从属地位;而一旦人类的生存富足之后,这种优选类劳动便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对应过来,我们看到的是从功能到体验的进化。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中,女性可能摆脱此前的从属地位。所以,马佳佳认为:在未来的五年或者十年之内,甚至存在着一定可能性,女性会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小高潮会超过男性的一个时期,女性的地位慢慢会从一个生育工具到占有生育主权的人。


当然,这是一场社会社会的大变革。在马佳佳演讲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限定词是“未来”。事实上,这种限定在大朴网王治全的商业传播尝试中得到了反向的证实。

在离开一手创办的库巴之后,王治全创立了高端的家纺家居电商大朴网。他做大朴的逻辑非常简单:他面向高端女性,这些女性拥有话语权,然后通过她们再进行传播,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张欣,在两个多月花了9900块钱在大朴上购买用品,对大朴也非常认可,但她并没有传播这个品牌。在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王治全发现,绝大部分高端女性都是如此,因而大朴的销量一直上不去。


反思之后,王治全得出经验:高端女性虽然在经济上已经独立,但她们的公开形象依然表现得像男性,关注的依然是社会、国家。换句话说,希望凭借高端女性传播并不现实。有趣的是,在大朴试图将客单价调低,对准中端以下用户时,年轻的妈妈们却给大朴不少真诚的建议,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受,传播效果出乎意料。


回过头来看,这是不是意味着,即将发生的变革已经从底层的还没有掌握话语权的女性开始?


从女性身上,你看到了互联网创业的机会了吗?如果你有想法,点击坐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