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徐爱录第9节细致讲学)

 读原著 2022-05-11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礼记·乐记》中说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天理就是良知,就是仁。人天生本有明德,良知人本来就是莹彻的,只是经过后天习染,很多人的天良被私欲蒙蔽了,这个时候修身不过就是“去私归公,复其天理”罢了,以此,后世的儒家大师都强调人若想要在道德修养上有所升华,其根本功夫就在“去人欲、存天理”上,这里的人欲不是人的自然欲望,——比如饿了要吃饭等,而是指人的分外嗜欲,私欲,比如人没有饿,却馋了,想要多吃,或是饿了自己不想劳动却想抢别人的吃。

   王阳明先生对此多有强调——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jī)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
《王阳明全集》中弟子们也说他:“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为本。”
  ......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今译: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的。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非人生来就有两颗心。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像把道心人心分离开来,实则是领悟到了一个心的意思。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