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峙:霍光本想选个不如昌邑王的傀儡,谁知选出雄主汉宣帝

 昵称535749 2016-03-07
  • 岳峙

    岳峙

    • 观察者网特约评论员

发表时间:2016-03-07 08:39:05


关键字: 海昏侯昌邑王汉宣帝霍光权力斗争政治斗争刘贺接班人继承人

在汉朝400多年的历史上,作为一个只当了27天的皇帝,海昏侯刘贺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很少有人会提起,即使偶尔被人提起,也是作为嘲讽对象出现的。然而,随着海昏侯墓的发掘,刘贺突然咸鱼翻身了,不仅他的事迹一再被翻出来,而且有不少人很热衷于给他翻案。

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刘贺从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从他的封地昌邑出发到他被废离开长安,前后总共干了一千多件荒唐的事,其中包括在入京路上强抢民女、入京后为昭帝举哀不哭、继位后瞎指挥等。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下来,也没多少人质疑。可是,按照这些年来翻案史学(用网上的话说,也可以说是逆转史学)的套路,用有些人的话说,总共当了27天皇帝,就干了一千多件荒唐事,平均每天要超过四十件,这差不多相当于他当皇帝期间,就没干对过一件事,每件事都干错了,都很荒唐,这当然不可能。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翻案史学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刘贺不甘于被霍光当作傀儡,试图夺回一些本该属于皇帝的权力,于是被霍光操纵废掉,所谓一千多件荒唐事基本上是霍光废掉他的借口而已。甚至还有人借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著作就断定,刘贺生前应当是爱学习的人,那么就不至于太荒唐。

其实,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能够证明,刘贺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与霍光争夺权力,而不是他荒唐。至于说因为从他墓里发现了孔子著作,就说明他爱学习,进一步说明他不至于太荒唐,这个逻辑链本身就不能成立。贵族随葬经典著作,在那个书籍尚不普及的年代,也是表示身份的象征,而不能直接证明他爱学习;就算退一步说,他确实是爱学习,也不能证明他就不荒唐,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就都是很爱学习的人,但言行举止也很荒唐。

但翻案史学有一个推测还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刘贺在继位后可能与霍光存在权力冲突。其实,按照常理推测,慢说刘贺不学无术,为人荒唐,就算英明神武如宣帝,也不敢在刚继位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与一手将自己扶上皇位的霍光争夺权力。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会与霍光发生冲突。

史书上一般都将伊尹霍光并称,有时也简称伊霍。伊尹是商朝的宰相,先王驾崩后,他受命辅佐幼主太甲。然而太甲行为荒诞,不像君主的样子,于是伊尹将太甲流放,并且写了《伊训》等著作,让太甲学习。被流放期间,太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于是,三年后伊尹又将太甲迎回,让他重新登上商朝的王位。关于太甲被流放这几年,伊尹以什么身份执政,曾经有过争议。《竹书纪年》的说法是,伊尹将太甲流放后,就自立为王,过了几年太甲起兵杀了伊尹。不过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早在唐朝时孔颖达就已经批驳过。孟子说得更明确,如果伊尹流放太甲,是为了让太甲改过自新,然后再还政于太甲,“有伊尹之志”,太甲当然不会杀伊尹;可是如果伊尹在流放太甲之后,是想干脆篡位,那么太甲如果有能力,当然会杀死伊尹,重新夺回王权。所以,在孟子看来,流放太甲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大问题是有无伊尹之志。有伊尹之志,就只是为了教育君主向善行仁,如果没有,那就是篡位,当然不行。

但问题是,有没有伊尹之志,这是很难说清楚的,或者说,即使说了别人也未必信。比如曹操,就反复在各种命令中明志说,他并无篡逆之心,只是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忠心耿耿的辅佐汉献帝,匡扶汉室。然而终究他还是承认,“弱天明在我,我愿为周文王”,也就是说,篡逆的事我不干了,留给儿子干。而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说,他没有代汉自立,而到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他的权位之后,就毫不客气的代汉自立了。当然,同样的一幕最后也落到了曹家身上,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经营,到司马昭时,终于废黜了曹魏,自己当了皇帝。

那么霍光有没有伊尹之志?这很难说。在昭帝和宣帝时期,霍光的做法是标准的权臣作风,但他毕竟没有篡汉自立,而他的后人也没有来得及篡,就被宣帝清算了。也就是说,霍光到底是王莽、曹操还是诸葛亮,现在就成了无头公案。正如白居易的诗说“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曹操因为死得晚了,所以无论他怎样剖白,他儿子篡汉自立的事实终究无法改变,而霍光则因为死得太早,篡汉自立的事终究没有发生,所以也无从断定他究竟有没有伊尹之志。

但仍然可以肯定是,从霍光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做法看,他是希望能够选立一个年轻、无能的皇帝的,因为这样便于控制,他就可以长期掌握最高权力。

汉武帝雄才盖世,但他也始终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先是立嫡长子刘据为太子,之后他宠幸李夫人,于是想立李夫人的儿子刘赙为太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立刘赙为太子,李家就获罪被族诛,刘赙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于是被封为昌邑王。之后,又发生了巫蛊案,太子刘据被迫造反,失败之后自杀。到汉武帝去世时,只有钩弋夫人的儿子弗陵,为了防止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的情况再次出现,汉武帝将钩弋夫人赐死,并托孤给霍光、上官桀等人。

但汉武帝在位时,雄才大略,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集权的好处当然是很明显的,因为权力集中,所以只要掌权的人英明神武,就很容易办成一些大事。可是,集权的弊端在于,因为权力过分集中,所以一旦掌握权力的人突然去世,这个权力中心不存在了,就会引起一些混乱。汉武帝去世前,托孤的时候,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大臣手中,架空自己年轻的儿子,所以并没有将权力都托付给霍光,而是还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三个人,以相互牵制。可是,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很快就以上官桀图谋“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旦”为名,杀掉了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随后也先后被霍光消灭。这样,权力还是集中到了霍光手中。

其实,同样的情况后来曾多次上演。强君往往也伴随着权力高度集中,而且往往因为他太强势,儿子总是很难让他满意,就总是想换储,结果最后总是让一个年轻懦弱但听话的小儿子继承皇位,再托孤给大臣,而且一般都是同时托付给几位大臣。可是,这样做的结局无一例外的都是很快就爆发了政治斗争,权力最后还是会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比如刘备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结果是诸葛亮很快就在政治斗争中打倒了李严,成为权倾朝野的权力核心,只不过诸葛亮始终对汉室忠贞不二,没有其它个人私欲,也没有刻意培植个人势力。唐太宗李世民的情况与汉武帝相同,太子承乾和次子李泰争储,最后是懦弱无能的晋王李治意外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李世民的托孤大臣很快也在政治斗争中乱作一团,反而被武则天攫取了最高权力。

霍光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后,在昭帝时期,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这当然得益于昭帝早逝,压根没有来得及与霍光发生权力冲突。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想到西藏自五世达赖以后历任达赖中,除了七世达赖,其他达赖都未能来得及亲政,就早早去世了。如果说只有个别达赖出现这种情况,还能用意外解释,但从五世达赖到十二世达赖,中间只有七世达赖例外,其他达赖无一例外的在亲政之前去世,未免让人起疑,毕竟摄政在这方面是有嫌疑的。从这个角度说,昭帝年仅二十一岁就突然驾崩,霍光多少也有些嫌疑。毕竟,上官桀就曾串通燕王旦,想废昭帝另立燕王旦为帝。从史书记载上看,昭帝虽然不如汉武帝那般英明神武,但至少有中人之资,一旦年龄大了,霍光还要继续名正言顺的掌握核心权力,就没有那么顺理成章了。

影视剧中的汉宣帝

站在霍光的角度看,要保证他始终能够掌握最高权力,无非是两个办法,一个是少年皇帝,不懂政事,另一个办法就是皇帝懦弱无能。史书的记载显示,霍光在政治斗争中获胜后,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昭帝就感到“芒刺在背”,很不舒服。也就是说,汉昭帝已经意识到,霍光会威胁到他的权力乃至人身安全。而且,这样的感受能在史书上流传下来,就说明汉昭帝的这种感觉曾对身边人表露过,那么他当然会寻找机会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如果有可能,换一个年龄更小的皇帝,以便于自己继续掌握最高权力,就是霍光的理性选择。

因此,在汉昭帝不明不白的突然驾崩后,大臣讨论立谁为帝时,广陵王胥首先被排除了,理由是他从来没有进入过皇位继承人范围,汉武帝在巫蛊案之后,本来就可以立广陵王胥,却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年幼的汉昭帝。这个理由其实压根就不能成立。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制,周勃等人除掉吕氏家族后,就选择了立代王为帝,而代王的母亲薄姬很早就已失宠,随代王到了封地生活,刘邦也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承皇位。但周勃等人仍然选择了立代王为帝。当然,周勃等人立代王为帝的理由或许是,高祖诸子中当时代王年长而且名声不错,但更重要的显然是,正因为刘邦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位,薄姬又是小门小户,所以代王在朝廷里没有什么势力,立他为帝,周勃等人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而霍光拒绝让广陵王胥继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他年龄大,心智已经成熟,一旦登上帝位,那么就很容易与霍光发生冲突,危及霍光的地位。

所以,霍光最后选择了昌邑王赙的儿子,也就是继任的昌邑王刘贺。他的理由是,刘贺从辈分上说,是昭帝的下一辈,比较顺理成章。但更重要的理由也许是,在当时,昌邑王贺胡作非为的表现已经人尽皆知,这种政治上近乎白痴的作风让霍光比较放心,让他继承皇位,不会危及霍光继续把持最高权力。想想看,作为一个要进京继承皇位的人,还能在半路上强抢民女,还不知道收敛一点,政治上怎么会有很多想法呢?但霍光没想到的是,昌邑王贺虽然在封地胡作非为,看不出一点政治能力,但继承皇位后,却很快就想着采取措施,让自己的亲信掌握核心部门。这时候,对霍光而言,就很难办了。要么急流勇退,归政给皇帝,要么奋起反击,废掉这个在朝廷尚未站稳脚跟的皇帝,另选一个没有根基的皇室后裔来继承帝位。霍光的选择是后者,果断反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贺本人到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斗争需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以在权臣掌握之下的舆论中被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霍光迅速采取措施,让大臣向年轻的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外孙女上奏折弹劾刘贺,进而以皇太后的名义废黜了刘贺,另选了太子据的孙子刘询为帝。

巫蛊案之后,太子据与儿子刘进一同遇难,刘进的儿子刘询流落民间,在祖母史家长大,到后来武帝才下诏将刘询带进宫,在宫中抚养。不过,也许是在民间的生活经验让少年刘询觉得有趣,所以他仍然经常私自出宫在京郊游玩。很显然,与广陵王胥一样,刘询作为罪人刘据的孙子,汉武帝并没有将他列入皇位继承人的考察范围,他也没有什么有权势的亲戚,在朝廷更谈不上有什么铁杆支持者。甚至,昌邑王贺继位后,想在朝廷里安插自己的亲信,还有亲信可用,刘询连这样的亲信都没有几个。这当然更便于霍光控制。因此,霍光大概认为,刘询是一个比昌邑王贺更容易控制的皇位继承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霍光考虑到了几乎所有问题,唯独没有考虑到,出身民间的刘询虽然在朝廷没有什么支持者,也没有什么势力,但他最大的优势是年轻,而霍光却已经垂垂老矣。所以,在霍光的健康状况尚好的时候,宣帝始终很节制,没有与霍光发生正面冲突,让霍光始终把持最高权力,直至病终。唯一的一次是,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而宣帝却坚持立自己出身小吏之家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这次霍光让步,但不久后,霍光的妻子就指使御医下毒害死了许皇后。这时,宣帝面对的情况就很明确了,名义上,皇后主管后宫全部事务,霍家既然能毒死皇后,当然也完全有可能下毒害死皇帝。所以,宣帝只能选择退让,立霍成君为皇后。但我们可以想像,宣帝当时的心情,虽然无力反抗,但对霍光的仇恨肯定是刻骨铭心的。

宣帝继位五年后,霍光病逝。次年,宣帝就废掉了霍光女儿的皇后之位,随后开始着手清洗霍氏家族,几乎噍类无遗。而且,在汉宣帝执政期间,西汉进入了汉武帝去世之后最强盛的时期,不仅整饬吏治,惩治贪腐,而且对外反击并最终降服匈奴,成为西汉历史上功业仅次于汉武帝的一代雄主。

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权臣,试图选择一个便于自己长期控制的傀儡皇帝,这其实是一件技术含量挺高的事情。霍光本来认为刘贺傻,便于控制,结果刘贺政治上却并不傻,本以为宣帝不会威胁到自己,结果宣帝却选择隐忍待机,在他身后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报复。所以说,霍光终究还是没有伊尹之志,不是想为大汉帝国选择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而是始终想着保持自己的权力,虽然也曾权倾一世,但最终还是没能保全身家。也就是说,说到底,霍光带给自己家族的悲剧终究还是他自己挖的坑,他没来得及填,他的后人用血替他填了。

不过,作为一代雄主,宣帝后来也遇到了与汉武帝晚期相类似的情况,他后来的皇后王氏家族的势力逐步壮大,历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四世,最终羽翼丰满,到王莽时终于篡汉自立,建立了新莽政权。从这个角度说,选择继承人本身就很难,一个比较强硬的皇帝要为自己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就更难了,而最终往往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汉武帝强硬,最终是霍光专权;汉宣帝强硬,王氏篡汉;唐太宗英武,后来是武则天自立为帝。而前代英明帝王真正的继承人,往往并不是选出来或者指定好的,而是在各种因缘巧合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被选中继承皇位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看出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在掌握最高权力后却突然变得杀伐决断、生杀予夺皆自我出,根本不让别人有反击的余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