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忆江南619 2016-03-07

新会侨刊记者 徐锡琨 黄江萍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彰显皇族风范的古井镇霞路村耿光堂。(徐锡琨 摄)

.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耿光堂内景。(徐锡琨 摄)

.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古榕缠绕着的旧牌楼,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热闹景象。(徐锡琨 摄)

.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规划整齐,风格统一的“华侨村”五福里。(徐锡琨 摄)

.

走进“皇族村”古井镇霞路村

赵美心返乡寻根时,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徐锡琨 翻拍)

.

新会侨网讯:公元1279年发生在新会的崖门宋元大海战,最后丞相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宋末元初,宋室南逃元军追杀,曾引发了岭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而当帝昺投海,南宋灭亡,更导致大量岭南人移民海外。而有意思的是,当年宋室宗亲的一些后裔,却以各种方式改名换姓藏匿下来,直到元亡明兴才重新聚落成村,最终在珠三角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新会就有几个这样的“皇族村”,其中最具规模的就是位于昔日古战场旁的古井镇霞路村了。

新春正月末,我们在古井镇薛烈忠主任的引领下,走进慕名已久的“皇族村”--霞路村,与在此等候多时的原霞路初级中学教导主任、退休老师赵社赞会合,一起实地寻幽探秘、读史学习。

百年显赫“皇族村”

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90%以上都是赵姓居民,是宋朝太宗皇帝的后裔,因此霞路村又被称为“皇族村”。据霞路村族谱记载,霞路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入侵中原,建立了元朝帝国。由于宋朝弱势无能,被元军追杀从福建逃至新会厓山,当时,跟随端宗皇帝赵昰来到新会的有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逊崖。公元1278年,端宗死后,赵逊崖参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策立了端宗之弟赵昺为帝(时年9岁)。公元1279年,丞相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宋军在崖山与元军交战失败后,陆秀夫背着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殉国,赵逊崖也投海殉国,死前,赵逊崖因惧怕元兵诛杀儿子良钤(6岁)、良骢(4岁),把儿子托给琼州太守林玄辅抚养。

林玄辅受宋室皇族托孤而隐居新会,他把两孤儿改名为林大奴、林二奴养匿于新会睦洲。元朝20年(1283年),林大奴与林玄辅之子林桂山聚兵万余起义。后起义军被元朝镇压,林大奴与林桂山同时被杀。林玄辅去世前遗嘱林二奴日后要恢复姓赵,不致“天水混入西河”(赵姓是天水堂,林姓是西河堂)。明朝洪武年初,二奴的子孙恢复姓赵。以后,赵族为报答林玄辅存孤大恩,凡有祭祀祖先,一定要先祭林公,后祭自己的祖先,此例一直延续到现在。当年的赵良钤早死无后,而赵良骢生有两子,长子友通又生三子:长子宗远,后居台山浮石;次子宗述,年幼早死;三子宗逞,字彦祥,号居霞,公元1374年,由睦洲迁居古井,重新回到了先人当年滔海殉国的这片古战场,为的似乎就是对祖先的告慰。立村“霞路”。宗逞公成了这一宋室皇族村的开基始祖。

艺术殿堂--耿光堂

沿着村口池塘前行,便会看见一座古色古香,颇具官邸气势的祠堂,这便是村里最具规模的祖祠“耿光堂”了,檐下挂着两个写着“赵”字和“上柱国大夫”的大红灯笼——那正是纪念当年追随帝昺滔海殉国的第十一世祖赵逊崖。这座由宋朝皇室幸存后裔兴建的古祠堂距今360多年,尘封着元兴宋亡的沧桑历史。耿光堂始建于明末清初,这座积淀了丰厚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底蕴的古祠,因加上“皇族村”的神秘色彩,一直备受霞路村赵氏族人的呵护,至今仍保存得较为完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耿光堂就被列为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光堂的建筑艺术也彰显皇族风范,令人叹为观止。耿光堂大门门楣上的花岗石门匾阴刻“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八个大字。大门两边的墙壁上还绘有七幅色彩斑斓的瓷彩壁画,其中的双龙戏水图,画工精细,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祠内采用传统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构架,最具特色的是祠内第一进、第二进采用斗拱系板承托屋面重量,斗拱由雕刻精美的驼峰承托,系板镀雕成飞龙祥色,再架于梁上,每组斗拱曲线优美,造型丰富,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木构架的结构与造型紧密结合的艺术特点。史迹及古建筑学家称赞其木雕工艺精湛,完全可以跟蜚声中外的广州陈家祠相媲美,是十分珍贵的传统岭南建筑艺术瑰宝。

近百年来,耿光堂一直用作霞路学校的校舍,但年久失修,于2002年初被列为危房。为保护文物,弘扬“皇族村”文化,霞路村委会及旅美乡亲赵尚贤先生、香港乡亲赵宝莲女士等大力发动,海内外乡亲积极响应,共筹得款项100多万元作修缮费用,该工程于2004年11月竣工。祠堂后座正面供奉着宗室的祖宗牌位,两侧则悬挂着宋朝历代皇帝画像,其中最后一幅,就是在宋元崖门海战中滔海殉国的那位末代小皇帝赵昺。墙上镜框里还记载着其皇室家谱,且一直记载到今天。作为寻根问祖、缅怀先贤的一方殿堂,耿光堂见证了侨乡几百年的历史沧桑。

“华侨村落”五福里

霞路村这样一个4600多人的古村落,移民海外的竟多达7000人。村的北面有座五福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取“五星拱照,福荫村民”之意而得名,因多为侨居海外的赵氏后裔回乡所建,所以俗称“华侨村”。 据悉,村民大量移居海外始于清鸦片战争时期,加上战乱、饥饿和美国发现金矿,使村里不少人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其中多居美、加,再就是英国、法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但他们不忘“根”之所在,赚了钱又都回乡建屋,也许因为侨居海外,所以建村时也便参照起外国的城镇规划,使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五福里,至今看上去依旧规划整齐,风格统一。在村口,就看到一个用红山泥建造的旧牌楼,透过这个古榕缠绕着的牌楼,依稀可以看出当年霞路村的繁华热闹景象。360多座一式的青砖大屋,大约每六间一厢,以一横街间隔。建筑形式多为三房两厅一天井,有一层的,也有二层的。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笔直的水泥巷道,坚固的花岗石(麻石)墙裙和门框,精致的门楣、窗楣雕刻,古老的栅栏式趟栊门,厚重的红木大门,加上精致的石雕、灰塑和略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很有点像广州荔湾那些西关大屋的味道,历尽百年的沧桑中仍显古色古香。还有村中那几棵古榕,虽然经过百年的历史变迁,依旧苍劲翠绿。

英才辈出受景仰

居住在霞路村这个“皇族村”的宋皇室后裔们,近百年来英才辈出,产生出不少在各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和学者。聊起村里的名人,老人们便会如数家珍般一一向你道来。1912年1月1日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参议长身份向孙中山亲授大总统印章的赵仕北,就是出自霞路村。清光绪十年,赵仕北年仅13岁,随乡人赴美半工半读,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期间认识了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孙中山曾赠联:“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革命期间,赵仕北回江门开设律师事务所,1936年就任广州地方法院院长,1942年在香港被日军拘捕,1944年病逝于香港日军监狱。

旅美侨领赵尚贤,是名医赵达宸之子,少年时期就读于霞路小学及广东广雅中学。1943年赴美谋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经营,拥有数间超级市场,在事业上获得辉煌成就。赵尚贤是美国洛杉矶地区华人杂货业有影响的人士,曾多年担任南加华人杂货会主席,他热心侨领服务工作,曾先后担任罗省龙冈亲义公所主席,现任美洲中华会馆联谊会副秘书长、世界龙冈亲义公所总会长,为争取和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做了大量工作。赵尚贤关心和积极支持家乡建设,他除了和旅美兄弟姐妹共同集资兴建中学和达宸图书馆外,还独资建起了五福里新牌楼、五福达宸路,设立赵尚贤江玉琼高考奖学金等,为推动家乡公益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美国华人赵美心女士,于1979年荣获洛杉矶加洲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东洛杉矶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988年以最高票数当选为蒙特利公园市议员,并于1990年、1994年和1999年三度当选蒙特利公园市市长,2001年6月当选美国加洲众议员。2009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众议员。她因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众议员而轰动乡里。赵美心2011年随国会代表团访华时,返乡寻根还专门回到五福里的祖居,临走时特意带上祖屋的两只青花瓷碗,她说“因为父亲交待,吃饭时都不能忘记家乡。”——“宋代的皇室后裔如今成了美国的国会议员”,赵美心几乎成了皇族村的骄傲。

.

(《新会侨刊》供稿 ) 201637

总第100期

2016年4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