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崖门与古井:旧时皇族流落,今日烧鹅留香

 昵称55735976 2020-01-11

文│叶克飞(文史学者)

【决定南宋命运的一战】

位于广东江门新会的崖门镇与古井镇,隔河相望,这条名为阴峪河的狭长水道,一路流淌,再过数十公里便将流入大海。

南粤习惯称出海口为“门”,崖门便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这名字也跟地形有关,它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就像一扇半开的门。

但崖山的名字显然比崖门更响亮,因为700多年前,那里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海战——崖山海战;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因为这场决定中华命运的战役而被载入史册。

在古代,广东与广西、福建等地,因为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两宋以前,从来都与改变历史走向的风云际会无缘交集。然而在南宋末年,以及三百多年后的明末,广东、福建却成了南宋及南明流亡政权最后的立足点,这与它们僻处一隅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势如破竹一般横扫中原大地,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廷求和不成,宋恭帝赵显投降。杨淑妃带着儿子赵昰、赵昺出逃,沿途不断积聚力量。到福州后,赵昰登基,是为宋端宗,福州沦陷后,流亡小朝廷奔泉州再转广东,途中帝舟倾覆,端宗落水染病而亡,其弟赵昺被拥立为少帝,退往崖山。

当年崖山还是个岛,没有与大陆相连,小朝廷在此地临建行宫、军屋,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贸易。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人,分兵屯守在四围。

1279年正月,蒙古汉军元帅张弘范率军攻打到崖门,对南宋水师形成包围之势。宋水师主帅张世杰下令尽焚陆上建筑,又将千余艘宋军船只连环系于海湾内,并将赵昺的“龙舟”置于战船中。元军知情后,以小船载易燃物品乘风冲向宋船;火攻不成,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致使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十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战斗力严重削弱。

1279年3月19日,一场事关南宋生死存亡的决战开始了。天亮时海水退潮,元军从北面顺流攻击宋军;中午海水涨潮,南面元军又乘潮向北攻击。元军还假装奏乐,让对方以为正在举行宴饮,就在宋军麻痹松懈之时,元军迅速发起进攻,“弓、弩、火、石”齐发,顷刻攻破宋军七艘战船,宋军瞬间崩溃。

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海上风雨交加,浓雾弥漫,“咫尺不相辨”。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砍断绳索,带十余船突围而去,并派小船冲到宋帝大船边,想把宋帝转移到小船上一齐出逃,但丞相陆秀夫担心来人有诈,不肯让宋帝上小船。及至元兵逼近,陆秀夫估计难以逃脱,他对少帝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已投降的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于是背着年仅8岁的赵昺投海。随行的南宋军民,亦纷纷蹈海自尽,“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

在元军船上亲睹宋军覆灭的文天祥悲恸欲绝,写下诗句:“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几天后,出走交趾(今越南境内)的张世杰,返回广东招集残部,在阳江对面的海陵岛遭遇飓风坠海而死。

【崖山祠怀古】

数百年间沧海桑田,地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崖山海战的具体海域位置,今天已很难确认,只知大片水域早已因泥沙淤积而变成陆地。史学界一般认为,以今新会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都是当年战场。

从新会城区往南,车行约50公里,进入一片山地。山势并不十分陡峻,林木葱郁。不久,一座巨大的仿宋代战船形状的大门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崖山海战纪念馆,也是宋元海战的遗址。在当年南宋王朝崖山行宫的旧址上,是重建后的崖山祠,祠内设有牌坊、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和望崖亭等建筑。

春末夏初的广东,正是花团锦簇的季节,站在崖山祠最高处的望海楼远眺,青山绿水间,但见一簇簇红艳,如同天上飘落的云锦。崖山海道,水汽氤氲,薄雾弥空;江对岸,平林漠漠,沙鸥起落。

南宋灭亡后的近两百年间,崖山一直是人迹罕至之地。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明代理学家陈献章,即大名鼎鼎的陈白沙倡议,明廷批准民间集资在崖山首建大忠祠。此后几废几兴,抗战期间被夷为平地,后经过多次重建,才有现在红墙黄瓦、斗拱飞檐的宫廷式建筑。

崖山祠的主要建筑是慈元庙,又称国母殿,是为纪念杨太后奉节尽忠所建。崖山海战后,逃亡的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赵昺的死讯后,大哭道: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随即赴海自杀。民间有种说法,崖门一带之所以数百年间风调雨顺,名人辈出,都是因为在此投水的杨太后所庇佑。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被定为国母诞。近年来,这一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赵氏后人认祖归宗。

当年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曾用自创的茅龙笔,按史实与民望,亲自撰写了600多字的《慈元庙碑记》。此碑字体苍劲雄浑,枯润有致,蔚然成家,被史学界、书法界誉为“岭南第一碑”,此碑至今仍存庙里。

离崖山祠约4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相传是当年宋军用来作缆趸,以一字形连贯一千多艘船只之处。史载,灭宋后,元军统帅张弘范曾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字样于石上。后有人愤其汉人率蒙古军灭了父母之邦,就在这十二个字前头加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监察御史徐瑁对张弘范书写字样深恶痛绝,命人凿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由于众人对怎么写意见不一而未刻成。建国初期,为了疏通航道,原立于水道中间的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奇石上的刻字内容再也无法考证。1964年初,新会县请田汉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行草大字,刻在原奇石所在的近岸崖壁上。奇石附近的海底,至今遗留有沉船多艘,以及各种兵器和文物等。

山脚下不远处,在某个我目力不可及的地方,是杨太后的陵墓。它没有皇室陵墓的气派,而是入乡随俗,是一座蚝壳墓。在珠三角一带,蚝壳墙与蚝壳陵墓都不罕见,但以一朝太后之尊,却仅此一处。相传,杨太后殉国后,张世杰匆忙间将她葬在了这里,迫于已经改朝换代,百姓不敢为她竖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修建了这座特殊的坟墓。

十几万军民投水殉国的悲歌,小皇帝与杨太后的纵身一跃,并不是赵氏的终结。赵氏皇族的残存者们在周边地区定居繁衍,于是便有了一个个皇族村。远一点的,有江门台山市的浮石村,珠海斗门的南门村、大赤坎村,而在山脚下不远处,则有古井镇的霞路村与慈溪村。……以上文字节选自《同舟共进》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