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历4713年(丙申年)正月廿九 西历2016年3月7日 继承吕祖济世助人精神,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上,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一共构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信仰,创造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成果。有些历史人物虽然身为儒生、士大夫或其他领域的尖端人才,但秉持“外儒内道”的文化理念,为道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 ◆ ◆ 大唐宰相、出山辅政 魏征,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太宗即位后,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徵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道士出山而能够名垂千古、中兴大唐而开启贞观之治的有名历史盛世局面,魏征可谓历史上不多的之道士。而且还主持修编多种历史丛书以及重要文献,类似这样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能够与之媲美了。 ◆ ◆ ◆ 药王、孙真人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西历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西历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为道士。历史上道士之中的神医屡屡皆是,但是论名气、论功德、论著作及历史影响之大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越药王孙真人的了。 ◆ ◆ ◆ 画圣、神仙吴真人 吴道子,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是我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
(图源于网) 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之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一代道门艺术大家,精通诗书画文,可谓当时艺术家之至尊人物与集大成者。但同时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艺术造诣。 ◆ ◆ ◆ 诗仙、道教上清派一代宗师 李白,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西历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于眠山,潜心修道,多年不进城市。
李白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内部又称之为“太白真人”。李白与当时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学习道法,时而隐居修炼、时而仗剑行走。虽然得玄宗皇帝召见,后也继续放荡江湖之间。李白之道教度师为大唐国师、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纵观太白一生所作之诗文,李真人之称是无愧的。 ◆ ◆ ◆ 晚年修道的士大夫文人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西历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及应制诗,写景之作,清新通俗。《回乡偶书》诗传诵颇广。 【贺知章(字季真)造像】(图源于网) 作为一代政治文人,自然有其高深的修养思想以及境界见地。至于晚景回乡入道,在当时也是一个时髦趋势。唐朝皇帝信道,当时的科举有儒家科举与道家科举之分,考上都可以为官。而且很多皇室宗亲、青年男女都有修道入道的经历,杨贵妃就道号为太真,其他公主太子修道入道者不枚胜举,贺知章之从道也是历史使然。 ◆ ◆ ◆ 亦儒亦道的大文豪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描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作为道家的俗家弟子,一生徘徊不定、亦儒亦道。少年道观求学、中年宦海沉浮。盖世文才出众,不愧一代风流人物。 |
|
来自: 东方竹马 > 《儒家释家道家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