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哲轩藏品:实用型小巧文房用具套装|文房雅趣

 老刘tdrhg 2016-03-07

图片:15285748899.JPG



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很早就有“文房”之称,文房用具品种繁多,除了大家熟识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还有很多与之相关边的器物分为笔架、笔筒、笔洗、臂搁、墨床、墨盒、镇纸、于盂、砚滴、印、印盒等...


古代的文房用具分类很细,各有各的用途,缺一不可,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文人,对此更是十分讲究,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及的。


文房用具在乾隆时期最为盛行,品种最为齐全,现代市场上看到的清朝文具不少,但要凑齐却不容易。再者现代对文房用具更着重于实用性和其观赏性。


今要介绍的文具用具套装由六件组合,分别为砚台、墨海、墨床、墨架、印盒、笔舔共六件: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此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体形方正,比例恰当,线条明朗,制作精良,散发出浓浓的文士气。砚面散布着粗细长短不一的眉纹,无雕胜有画。自然的提升了砚的内涵,让人回味。
歙砚为我国仅次于端砚的第二大砚种,产于皖、浙、赣三省交界龙尾山一带的婺源地区,婺源古为为歙州,故而得名。

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以下小件为洮河石材所制:

洮砚石质坚细莹润,结构紧密。砚材颗粒极细,粒径在0.0l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所以洮砚颗粒比一般粉尘还细小。洮砚石料中还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所以,洮砚发墨快,墨汁细,而且墨质佳,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洮砚砚材水份充沛,莹润细腻,手感滑腻,故以虽经酷暑而墨不干之盛誉称雄于诸砚材。它保湿利笔,纹理如丝,墨贮于砚中,冠盖成珠,月余不涸,亦不变质。加之洮石贮水不耗,严寒不冻,湿不留笔i滑不拒墨,书画装裱不走形。因此洮砚深受文人墨客青睐。
古人有“洮砚一方,千金难易”之说,而在洮河石地下藏量急剧减少的今天,洮河砚的收藏前景更是不言自明。

墨海,是旧时人们用来装盛墨汁的文房用具。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砚谱一》:“昔 黄帝 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 帝鸿氏 之砚。” 宋 程俱 《谢人惠砚》诗:“ 帝鸿 墨海世不见,近爱 端溪 青紫砚。” 清 翟灏 《通俗编·器用》:“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施文心 田冰 《大匠之门》:“画室内,铺着深绿色毡子的画案上,放着待画的宣纸、墨海和墨。”

墨床,又称墨架、墨台,汉族传统文房用具之一。

是中国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墨床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
墨床一端浅雕商代饕餮纹,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颇有雅拙之美。

笔架亦称笔搁,人们在作书绘画暂息时藉以置笔之物。

汉族传统文房用具,放在案头,用来架笔的工具。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

印泥盒,亦称印奁、印色池,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泥。宋以后油印的使用为了防止油料的挥发遂以妇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质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

此物呈扁圆形,体积较小,内盛印泥处十分平浅。

笔舔,主要用于毛笔蘸墨后把笔尖上的墨抹匀。这种笔舔器,小的多,大件的少。小的也就寸余,大的有四五寸长,价值也相差甚远。
笔舔虽为小器,却有大样。

此笔舔看似简洁却颇有灵气,作者首雕云路,结合整体形似一朵祥云,与梅入画,深感清雅,文人之物也。
以上各件文房用具,刻工精细,小巧玲珑,提携方便,它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当属文人墨客收藏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