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连云港人的童年,大多是在老人摇着蒲扇讲述的上古神话中度过,如: 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 你可能都听过 可你是否知道 他们都和连云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此,连云港被誉为“神话的故乡” 但对于连云港的历史大家了解吗? 咱们港城竟然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 小绿在此科普一下 大家一起来感受港城的文化和底蕴 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而嵎夷的南部界限可达江苏灌云县及其周边地区。考古结果证明,鲁东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延伸到连云港市的灌云县。《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在《东夷源流史》中认为郁州(江苏连云港附近云台山,古称郁州)大部分为郁夷(嵎夷)人所居。 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那时云台山脉为海中岛,古称郁洲岛。那么这么大一个岛群在古代山东江苏境内属于第一大,对于古代习水的东夷民族必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处.且连云港地理位置处于当时东夷的核心区域,属于徐夷淮夷部落活动之地,因此留下众多东夷的遗迹. 先属鲁后楚,属郯子国,在吴越时期,为吴国的边界的最北之处,越灭吴之后,越继承了吴国的边界,为越国的最北部.为了更好地与中原大国争霸,越国把国都从远离中原的会嵇(即绍兴)迁到了当时紧邻大海的连云港锦屏山,称都琅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五次东巡中有三次途径海州,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并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立石阙,作为'秦东门'。 东汉西汉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称东海国,属魏。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城11个县。
称海州,后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隋文帝开皇三年(西元583)废郡,同时废原南青州义塘郡为怀仁县,并入海州,至此,赣榆县北部始归入连云港地区。此时,海州辖朐山、广饶、涟水、沭阳、怀仁五县,相当于今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涟水县。隋炀帝大业三年(西元607),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 隶属于河南道。先称海州总管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于郁洲岛(连云港东部)立青州、冀州,是为连云港独立设州郡之始。同年,徐州移治朐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领东海郡。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为元所占,复改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为海州路总管府,领朐山、沐阳、赣榆(怀仁县改)、东海县及录事司。后改为海宁府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宁州归吴,属江南行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废朐山县,沭阳县直属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赣榆县,从唐贞观元年(西元627)以来的局面从此被打破,相当于今天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是连云港局域最小时期。同年,废江南行中书省,海州属中书省淮安府。 清顺治二年(西元1645),设江南省,属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为直隶州,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脱离淮安府管辖,恢复唐初以来的局面。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 由于当时黄河改道入淮,整个江苏东部在东海形成大面积冲积平原,最终云台山慢慢和大陆靠近,终于在清康熙50年与大陆连为一体了,开辟了连云港的另一个发展时期. 民国元年(西元1912)海州直隶州被废,东海县分成东海和灌云两县;1935年由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区域:临洪口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为江苏省第三个省辖市和全国较早的省辖市。民国时期实行市县平级政策
1946年4月1日,连云市第一任市长张振汉到任。(因爆发抗战,连云市筹备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现市长)1948年11月20日,中共鲁中南行署转山东省政府命令:东海县境划新浦、海州、连云港、云台山地区设立新海连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
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撤销新浦区、海州区,设立新的连云港市海州区。 面对一座3000多岁的城市,我们还是太渺小。 但我们对他的爱,却还是那么的深沉。 方太20周年连云港特惠,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