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引擎之“五年规划“:为了公平和效率

 leeziyong 2016-03-07

关于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是后发国家自上而下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种安排方案。随着市场日益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作用,它也从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规划”。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创业型国家,规划和市场相互结合才能始终开好船、掌好舵。




关于“五年规划“,你至少应该知道:


2016年哪件事情最令人激动?奥巴马叔叔卸任谁来接班?Rose那个满脸胡茬的老情人得没得影帝?NoNoNo,难道全国人大即将审议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就不是你的菜?


这,这真的和我有关系么?好吧,简单举个例子,小李和小张两名同学刚刚迈出学校的大门,他们一个打算就业,一个想着创业,可是究竟干哪行好呢?哪个行业未来几年最有发展前景呢?好好看看“十三五”,你的未来不用赌!


提到“五年规划”,它可是我们整个国家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一个庞大的国家要发展,面临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任务。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谁干这个谁干那个?如果不事先想好目标和方向,到最后就会乱成一锅粥!“五年规划”就是用于指导大家搞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治国利器。


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漫长而严谨。一般来说,在上一个“五年规划”实施到一半的时候,国家就开始着手对其进行评估,看看哪儿完成的顺利,哪儿不顺利,并作出“中期评估“。随后,全国上下集思广益、研究部署,起草下一个“五年规划”,不断修改、汇总意见,最终经人大审议通过就可以正式实施啦。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在古代,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较少作出周期性规划,治理国家更多地表现为临时性的国策、国计。


今天的“五年规划”,则要追溯到建国初期,那时它被称为“五年计划”。这是源于对前苏联“五年计划”成功案例的效仿。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集中全国力量建设的156项工业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上下,喜大普奔!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五年计划”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对全国重大项目建设、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以及生产指标等都作出安排。2006年,从“十一五”起,正式将“计划”改为“规划”,强制性的指令逐渐减少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宏观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和鼓励。


这是为什么呢?建国初期经济基础差,怎么搞工业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国家自上而下,调动资源、集中力量有条理、有规划地进行,也就是要发挥“五年计划”的威力。随着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主导力量,企业和老百姓比单纯的一纸计划书更清楚该具体怎么经营、怎么致富。这时候,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取消强制性指标,只做大方向引导,注重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和活力兼顾,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当然,彻底交给社会和市场自己发展经济,国家一点不管也是万万不行的。有了适当的指引与规划,才能避免出现经济比例失调或者其它什么“颠覆性错误”——历史上也有教训哪,上世纪30年代,许多国家的政府信奉自由放任,当起甩手掌柜,结果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直到罗斯福总统率先推出美国式的规划即一系列干预政策,才终于渡过难关。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创业型国家,既要有目标和安排,也要鼓励各部门各地区、各行各业自由发展,所以既不能事无巨细、管得太死,也不能自由放任。开好船、掌好舵,规划和市场相互结合,这才催生出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奇迹。


哦对了,忘记说了,五年规划的完成情况会体现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与某些国家每一年充满意识形态宣誓的《国情咨文》相比,这一点又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啦。总之,五年规划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依据。还记得,那个购物凭票的年代吗?还记得,那些年工资水平从几十块涨到几百块再到几千上万的回忆吗?一路走来,只想对“小五”说声,你辛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