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天圆地方之道,做外圆内方之人

 杨关桥 2016-03-07
3、方是做事之本,圆是为人之道,懂得方圆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智圆行方”被古代大能贤士推崇为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其讲求的就是做人要有脊梁,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理想和气度,但是又不不要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


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方要有度,该方则方该圆时圆,才能圆润通达。
 
什么事要坚持原则性,什么事要学会圆融变通,只有在两者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才会更加自如。
 
《论语》中记载: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货权势很大,他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根本不想同他往来。阳货知道孔子在礼方面有自己的原则(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小猪,使得孔子不得不去回拜他。孔子不想见他,但又不能违背礼的原则,就趁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访他,说已经回礼了。这就是坚持原则下的变通。
 
而《左传》中宋襄公在宋楚交战中,死搬教条讲仁义,敌军渡河时不攻,敌军整队时不攻,最后大败被射伤了腿,还沾沾自喜地自夸君子。这就是不知变通的教条主义,被毛主席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古人很推崇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的统一。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就是说,男子授受不亲,这是礼,是原则;嫂嫂溺水用手拉起她,这是权变,是变通的灵活性。
 
唐代的柳宗元说:“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只有原则而没有权变则会拘泥,只有权变而没有原则则会悖逆。)清初的顾炎武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而不胶于一。”(时机不适合行动则终止,时机适合行动则行动,而不必拘泥执着,始终不变。)
 
教育家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是:“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在他看来,做人要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做事要“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总之要像铜钱那样外圆内方。
 
李嘉诚说: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方不是呆板,圆不是奸猾。处世要外圆内方,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才能无往而不利,获得人生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